对于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之外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作业布置是一项特别的教学任务,应该注重质与量的关系,尽可能把作业的功能发挥出来,实现作业的价值。
强调作业质量,统筹安排控制数量
教师不能随意粗放地布置作业,应精心设计作业,懂得每项作业的目的。不仅如此,布置作业还要有依据,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等因素来设计作业,教师只有熟悉了课程标准、吃透了教材、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优质作业。
同时,任课教师不能单纯地只考虑本学科的作业,应该和班级科任教师互相沟通,控制好作业的总量。比如,可以建立作业公示方法,促进教师间的信息沟通,便于合理布置作业。从整体时间规划上来说,各位任课教师应该把各自作业量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如此,学生完成作业后,还可以留出自行预习、复习的时间。
作业形式要有灵活性,应各具情态
作业形式可灵活多样,不应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多样化的、各具情态的作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如以下几种作业方式都可以考虑:
1.课内、课外相结合,精心设计拓展作业
比如,如果学生学习了“公顷”的概念,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进行实地测量,实际感受一下1公顷有多大。
2. 短时、长时相结合,关注长时作业布置
比如,可以观察一颗种子的“成长”,每天记录一下它的形态,完成“长时探究记录表”,既新颖又有收获。
3. 个体、团队相结合,探索合作作业方式
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布置“亲子朗诵”形式的作业,鼓励孩子与父母一同朗读,促进亲子关系;或布置“课本剧表演”等作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德育、活动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曾有教师设计了“光盘行动”作业,让学生走进周边的商铺,张贴倡议“光盘行动”的广告。
控制作业难易度,兼顾个性与共性
作业难易程度要适度,作业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较大;过于简单,没有梯度,也无实际效果。所以,教师最好结合学生学情,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布置作业,让作业具有科学性,取得实效,通过差异化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分层布置作业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多种因素;但分层布置作业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习速度以及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帮助都是不同的,存在必然的差异性,那么教师也应该“因人制宜”,作业变得多层次、有弹性。
具体来说,分层布置作业应该考虑作业量、作业难度和自主性三部分的内容。
作业量的分层是指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且牢固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或减少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薄弱、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较慢且不够牢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业难度的分层,就是要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让他们实现由易到难的层层递进。比如,能力强的学生可选做较难的内容,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尝试着提升。
作业的自主性是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等差异,给他们留足空间,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自己布置作业。年龄较小的学生做到这一点相对较难,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获得自我成就感。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优化作业设计,布置高质量的作业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进一步推进课改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