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由几个任务组成的,在新课程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贯穿始终,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要适时进行检测落实。而我“5分钟当堂检测”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后的最终检测。怎样使这种检测不流于形式,如何使当堂检测更有效呢?我通过不断在实践中摸索,认真总结,形成了这一环节的基本模式。
(一) 检测的时间有效——“5分钟”
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既要完成旧知的复习、新知的教授和内化,又要利用新知解决问题,老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无论时间多么紧,课后的最终检测是必不可少的。“5分钟”完成检测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的,快的能提前两分钟,个别慢的滞后两分钟。要严格控制这个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又不至于烦躁,懒得做。
(二) 检测的方式有效——“半张纸”
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养成了检测的习惯。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笔答式、口答式、动手操作式等,诚然多变的形式固然可以使检测活动充满生机,但“笔答”方式优于其它方式之处在于:易于操作,易于控制时间,易于管理,更重要的是检测的效果真实、准确、可靠,
(三)检测的内容有效——“少而精”
1.重视基础 对检测题的要求是:着重基础,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要考虑教学的延续性,只要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就能确保顺畅地进入下节课的学习。检测题要精选,一般3~4个题,确保5分钟完成。若题目太多,就不能突出重点,而且纠错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烦。老师批阅时间过长,就不能及时纠错。
2.形式简洁 检测题的呈现形式,语言要简洁,问题要单一明确,文字不宜过长。使学生通过检测的题目,就能清晰的看出教学脉络。所以既是一次教学检测,也是一次教学小结。所以要注意考察点不要过多,不要面面俱到,生出的“枝杈”越多,越没重点,纠错时间就过长,反而不能落实。
3.面向全体 当堂检测的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题目如果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枯燥;如果过难,使学生失去信心。这两种情况都是没达到检测的效果,违背检测的初衷的。
4.有计划性 对于刚学的新知识,重点反馈概念、规律的识记,双基的落实。在新知识的拓展延伸阶段,主要是通过题目的落实,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方法是否掌握。课堂检测应遵从多层次,小循环,勤反馈的原则。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有计划性。
(四)检测的效果有效——“重落实” 检测的目的,不是走过场,重在要落到实处。所以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及时批阅 当堂检测后要及时批阅,批改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题目的设置,可以是相互批改、小组长批改、也可以基础差的批改,还可以老师亲自面批。
2.及时统计 批改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收集信息,分类统计完成的情况。首先按正误分类,再把出错的那部分按照不同的原因分类,每一类都要统计人数。
3.及时反馈 对于本次检测完成好的要及时鼓励,未过关的学生不可不问不闻或加大指责。个别性的问题可以教师个别辅导,也可学生相互辅导,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效果。对集中性的问题集中矫正,引导学生讨论错误原因,并说出错因和更正理由,用更简单省时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帮助学生落实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并能举一反三,在此时间同时要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4.及时反思 当堂反馈还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果检测的结果是85%以上的学生都掌握了,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是成功有效的,若不是这个结果,就要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补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得下一节课的检测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堂堂清”。加强学生对检测知识的认识,讲出出错的原因和正确的解法。让出错的学生整理错误的题,并记在错题本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使其学习进入到良性循环,会对其学习产生动力,促使其上课认真听讲,正确对待课堂检测。
通过实施高效模式课以来,要想顺畅地实施有效当堂检测这一重要的环节,还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是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才能使检测有可行性。其次是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只有提高了教学效率,才能保证这一环节的时间。
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采用这一检测方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只要把握好了课堂检测,就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8.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