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打游戏要看攻略、打球要看教程,但是到了阅读这件事情上,却很少人有意识地了解过阅读方法论。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看看同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人如何看待阅读以及做笔记这件事,希望各位可以有所收获。
作者介绍
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 50 万册。
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 NHK 和 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著述背景
作者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直以来都在探索更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其首创的「一元化读书法」与其说是一种记录方式,不如说是一种享受人生、与书交流的方式。
书中带着日本人特有的细腻感,一条条详细展开讲述读书的种种技巧,甚至给一些人带来了啰嗦之感。
事无巨细记到笔记上的方式也许更适合具有「判断型」性格倾向的人,不太适合「感知型」性格倾向的人,所以本书评价分化也有点严重。(不过我并不提倡把自己默认归类为某种人,性格在一生中还是有调整空间的)。
书籍内容
▎前言
▲ 读过却没记住等于没读过
很多人似乎读过很多书,但其实只是翻阅过,只有认真与书对话,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活用的「智慧」,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读书方法。
如何判断是否有效读过一本书?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都在哪里
▲ 读完每一本书,都应有收获
每个月读多少本书、几十分钟看一本书的这类目标,在「有效阅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多读法和速度法也许也可以做到有效阅读,不过并不适合大部分人,只有读书笔记是适用面最广的读书方式。
▎第一章丨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 笔记是人与书关系的改变者
当你决心开始记笔记,你读书的过程便不再随便,而是充满目的性和主动性。笔记可以
帮助你真正消化书中信息,使之成为你的一部分
帮助你深入理解书中要点,并方便随时翻阅参考
▲ 完整的读书流程要从选书开始
选择合适的书籍,决定了整个读书过程的质量,一本不合适的书,即便读书笔记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好的收获。
读书的完整流程包括四大部分: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真正想读的
如何购书:怎样买到真正有益的
如何读书:怎样加深思考和理解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书中的知识
▲ 选书购书不应临时起意,而应来自于过往积累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留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脑海中浮现的点滴,并且做好随想的记录,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最好不要跟着各种榜单或者书店推荐来购买,只有适合自己的才能有更大收获。
▲ 读书时不要一味依赖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工作后的人应该都有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学生时期那么强的记忆力了。人的记忆力是有上限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只会越来越差,假如依照学生时期的经验,是做不到终生读书、终生进步的。读书笔记则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
此外,人的灵感思考就像雾气一样,没有及时书面化就会消散掉,把随时随地的灵感、触动记到笔记中,即便过几年依然可以使用,人一生能「悟到」的机会不多,浪费实在可惜。
▲ 做笔记很累,坚持需要技巧
首先,肯定不能长时间靠热情来维持,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形成习惯,才能坚持下去,就像人不会觉得天天刷牙难以坚持一样。
此外,细心感受读书笔记的作用,虽然看起来这样做费时费力,但其实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即可感受到它的巨大好处。
最后,应根据个人成长情况创造、调整适合本人的记录方式,这会让你富有成就感,激发你的动力,一味照搬别人的读书笔记方法就像试图穿别人的衣服一样,总是不合身。
▲ 笔记读书法和普通读书法的区别
完全按 5 个步骤读书确实很麻烦,但是既然拿出珍贵的时间读书,长远来看大家肯定都是希望能有所收获的。
▲「一元化」读书笔记法
所谓的「一元化」就是把随想、清单、剪藏和笔记都放在同一「本」笔记中(可以是纸质的,当然也可以是笔记软件),最重要是放在一处,这样更容易上手和坚持,自由度也很高,为了方便活用,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有灵感时不要想着分类,先记下来,可能日后就派上用场
要留好时间记录和速记标签,方便检索
适当地剪藏、扫描信息,可以减轻录入压力,方便日后重读
▎第二章丨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 书的质量很重要,但也要注意符合个人需求
一个很重要的买书诀窍是注意书籍的出版社,好的出版社不管是版本、注解还是翻译等,往往都是质量的保障。就像买家电需要关注品牌一样,买书也不可以随便挑便宜的阿猫阿狗出版社乱买。
不过即便书的质量再高,也要符合个人需求才行,要判断一本书是否符合需求,最好不要靠一时的购买冲动,可以放到购书清单里面搁置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想买,才说明是真正的读书需求。这种方式可以掌握购书的主动权,而不会被出版社或社交媒体牵着鼻子走。
▲ 有些书可以成为找书的枢纽
经常读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有一些领域的入门书籍或严谨的专业书籍,都会在书中附上或提及行业内的参考文献、经典书籍,当你想深挖某个领域时,最好先看看入门书籍按图索骥,可以节省很多精力,这个步骤甚至会决定你在该领域的深度。
▲ 适当借助书评辅助筛选及购书
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各种书评网站或媒体,在确定购买一本书之前,不妨看看评论家或书评达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书的,顺便对书的框架有一个大概了解。
网络购书并不能代替书店购书的体验,人与书的美好邂逅会成为回忆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是线下购书,可以看看前言目录,亦足以辅助判断。
▎第三章丨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
▲ 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是坚持
如果经常看到网上别人的读书笔记,可能会产生错觉,觉得一定要长篇大论发人深思才是读书笔记。其实每本书读完简单几句读后感都比没有要好,尤其是刚开始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先从简单几句话入手,慢慢地你自然就能输出更高质量的笔记。
甚至,做不来笔记也不要强迫自己变成形式主义,不管用什么方式阅读,最重要的是踏实理解书中内容。
▲ 以输出思想为前提进行阅读输入才是最高效的
很多人都知道,教是最好的学,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别人讲解书中内容时,才说明真的读懂了一本书。
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到处跑好为人师,所以做读书笔记是最易上手、适用面最广的输出方式,简单加这个步骤,就可以完成「随便读读记多少算多少」到「为了写好笔记而认真读书」的心态转变,极大提高读书效率。
▲ 读书是沙里淘金的过程,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事情即可
任何书都不可能全是干货,总会有水分乃至糟粕,所以读书时应该抱着淘金的心态,没有必要拼命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即可,可能整本书看完你的读书笔记就只有触动的几句话,那也完全足够了。
▲ 做读书笔记并不会打破阅读的享受过程
很多人都会有经验,说是做笔记,但是整本书都画满了,这样其实打断了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且整本书都是记号就没有轻重之分,反而无从使用这些宝贵记录。
因此作者推荐的读书方式是这样的:
通读:先尽情享受阅读,在此过程中把觉得不错的页面折角或加书签
重读:读完一遍后,重读折角的页面,站在全书视角依然觉得好,那就再折另一个角
标记:重读一遍有两个折角的页面,觉得依然常读常新的话,就用记号笔进行重点内容的标记
其中,做标记时要给标记形式分好类,不能波浪线或直线划到底,那就失去标记的意义了,可以按作者推荐的标记方式来:
普通直线:客观上应该重要,暂时先画出
波浪线:主观上觉得重要,值得画出
圆圈:专有名词、关键词等吸引眼球的内容
▲ 最深刻的读书笔记方式:葱鲔火锅式
这种火锅葱跟鱼总是挨着的,在笔记上的形式体现,就是先摘抄、再评论,二者紧挨着,注意感想要在摘抄完一句后马上写,这样才能反映当时看法。其中感想不一定要是什么深刻的内容,可以就是一句「好棒」,只要是发自内心即可。
这种摘抄原文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大脑记忆书中内容,同时因为延长了阅读时间,有机会更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摘抄时不要什么看着好的都摘,最好是摘抄能带给自己新认识、新震撼的内容,这样读他们才有意义。
▎第四章丨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 重读笔记可以为思想增色
没有人有精力经常重读原书,但是为了温故而知新,重读当时的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重要的是重读时要能回忆起书中内容,假如不行,那就再参考一下原书,这样才有重读的效果。
除了回忆旧时体验,每次重读其实就像不同时间为同一个景点拍照,时移世易,都是一种新体验,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思想就会慢慢具有厚度。
▲ 重读笔记可以扫清阅读障碍
先读简单的书,再读复杂的书,可以逐步扫清理解障碍。每次都重读简单原书当然不可取,不过重读同领域简单书籍的笔记,就较容易了。
此外,带着过往书籍笔记的积淀看新书,容易触发更多联想。
▲ 用好笔记是解忧良药
笔记一方面可以锻炼个人写作能力,所谓创意就是原有元素的重组,读书笔记可以帮助积累用于激发创意的原始素材。
此外,无论你在什么领域遇到问题,总能找到 ABC 等相关书籍,让它们在读书笔记中进行观点争论,最终辅助决策,这比找熟人商量或自己瞎想半天更明智。
▲ 设置固定场景重读笔记
要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置身于某些预设场景,比如睡前既然要刷牙,睡前当然也可以重读一下笔记。
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是很重要的,读笔记和读书一样都是享受的过程。
习惯使用清单的人也可以采用任务提醒的方式,重点在于怎样能让自己动起来。
▲ 善用检索系统管理好笔记
笔记总会越做越多,这时候索引就很重要,它决定了你是否能用好这个知识库的内容,好的索引标签体系需要根据个人需求来制定,达到理解效率最大化。
有条件的话,数字化索引体系是很好的习惯,比如借助笔记类软件的「标签」等工具。
▎第五章丨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 15 个技巧
该章节内容比较繁细,且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感兴趣的建议阅读 思维导图 中该板块,本推文中略去这些小技巧。
栏目结语
其实早两年看到这本书的豆瓣评分还是在 8 分以上的,如今再看就直掉到 7 分档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应该还是越来越多人失去耐心了,总想着一本书能解决所有问题,没有沙里淘金的精神,更难以理解这位日本作家执着于下慢功夫、苦功夫的坚持。
越是这样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的人才更可贵,也更有机会超越其他人,古人讲「欲速则不达」,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里是「PP酱」,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