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游戏力》有感

读《游戏力》有感

作者: 爬吧小虫子 | 来源:发表于2021-04-20 12:27 被阅读0次

    编者按

          带给父母和孩子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焦虑。焦虑是被掰碎了的恐惧,像小石子一样,时不时的砸到我们身上。虽然不疼,但是这足以让我们的杏仁核膨胀,当我们的大脑专注于防御时,何来对世界的好奇心?有了焦虑的父母,才有了焦虑的孩子。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那么可能因为你本身就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结合许多接地气的案例和方法,论述了游戏对缓解孩子负面情绪的重要作用。好的教育理念总会被作者争相引用,《游戏力》的理论依据来自于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惠芙乐女士的作品——《倾听孩子》。我曾认真读过两遍《倾听孩子》,作者细腻的描述了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生理、心理变化过程,读完之后,为之动容。关于焦虑,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推荐《自驱型成长》。毕竟,我们养育孩子,但不能陪他们一辈子,与焦虑共存,与不确定性共存,才能直面人生,不是吗?

                读《游戏力》有感

        《游戏力》分为上下两本,相对来讲,第一本重方法,第二本更侧重心理学理论的解读。科恩博士在第二本书中将游戏方法和背后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两年前,我曾试图越过《游戏力1》一次性读完《游戏力2》,但读到一半便放弃了,因为我总是分不清到底谁才是“第二只小鸡”。

          时至今日才明白,父母就是孩子身边一直存在的“第二只小鸡”,父母淡定,作为“忧天小鸡”的孩子才能打败过度焦虑的侵扰。这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它们无处不在,打哈欠会传染,愤怒会传染,焦虑会传染。但是,不要忘了,父母情绪的稳定状态也会传染。

          完全接纳孩子在游戏中的情绪,不论输赢,甚至游戏规则也让孩子制定,让孩子的情绪在游戏中得到全部的释放,这种理念让部分父母接受不了。记得儿子四岁半时,他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强烈。每次和我在街上走路,总和我比赛快慢;每次在床上玩力量游戏,必须是他赢。我和他爸爸感到一种隐隐的危机感——这孩子承受不了挫折。我们必须让他意识到挫折无处不在,世界并非围着他一个人转。所以当他兴致勃勃的和他爹赛跑时拼劲全力,还是没有赢时,他在坐在地上哭的撕心裂肺不愿起来,一般哭一边喊:为什么不是我赢,为什么总是我输!他在床上和我比谁的手脚力气大时,瞪着眼睛、全身颤抖、青筋暴露,还是我赢了。那一瞬间,我被他孤注一掷的勇气吓了一跳,我是不是太残忍,有些后悔不应该和一个孩子较劲。是的,母亲的直觉总是那么神奇,孩子的情绪崩溃了,大哭着说:妈妈总是不让我赢,妈妈总是不让我赢。。。他这种愤怒、无助的情绪持续了一个小时。

          孩子和大人比赛体力,大人赢乃天经地义,你个熊孩子为啥理解不了?我苦口婆心的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明白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没有看到的是,他渴望自己和父母一样强大,崇拜我们却始终想挑战我们,这也是个事实。作为父母,对孩子讲道理是最苍白的解释。况且,和爸爸妈妈比赛总是输的经验告诉他:唉,我就是不行,我总是不行。

          所以别怪孩子做不好,有时候他的自信心就是让我们这样一点点打击没的。虽然孩子渐渐的习惯了竞争这东西有输有赢,但是那两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在我心里狠狠的烙下了痕迹。从此之后我们改变了游戏策略,游戏是游戏,不是绝对的竞争,是我们不知不觉的把游戏变成了对抗,却忘记对手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游戏力》中,科恩博士将“不能把游戏变成实质上的对抗”这条原则贯穿整本书。这条原则的目的是保持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联结,而非对立。联结带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敢于将积压的情绪在游戏中释放出来。真实生活中和兄妹的争吵、父母的严厉、学习中的压力以及社交的失败,都可以在游戏中再现。在游戏中,孩子扮演强势角色,父母通过滑稽夸张的表演扮演愚蠢的怪兽、软弱的敌人、严厉的老师,孩子的自信心在游戏中爆发。但这会带给孩子自大、狂妄和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吗?NO。

          让我们梳理一下游戏中的情感过程: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游戏规则,父母投入的表演带给孩子的是被接纳和被满足,即安全感,这是双方感情的联结;孩子通过游戏释放现实生活中的挫败经历带给他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游戏中胜利带来的力量让他有勇气不断回想起当时痛苦的感受,但和现实不同的是,在游戏中他有机会反击,反击的武器就是胜利带来的勇气。

          人们在潜意识中,对痛苦的回忆是屏蔽的,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防御机制。但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大脑的信使,当他们敲打我们身体大门时,逃避不是办法。如果过多的负面情绪被拒之门外后积累在门口,时间久了,这些情绪垃圾像石头一样紧紧的堵住我们的情绪出口,好的情绪不知如何表达,坏的情绪仍旧源源不断的被送过来。怎么办?感知它,接纳它。情绪的通道应该是流动的,接收到负面情绪的信件时,研究研究,信是何处寄来、什么时候寄的、寄信人是谁、内容是什么。感知情绪的过程,也是“系统脱敏”的过程,将事件和情绪重新还原,掰扯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感知情绪这件事情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坦然接受。因为这时候理智脑在发挥作用,对偏感性的人来讲,这似乎有些“费脑子”,对敏感、焦虑的人更难尝试。没关系,多数人的理智脑在25岁时才会发育成熟,更不要说孩子。所以,某些让我们抓狂、崩溃的行为并非孩子故意而为,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脑袋没发育好,这是生理规律。比如当孩子困乏时爱发脾气,此时他的理智脑基本上不起任何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孩子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的肆意宣泄,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负面情绪的发泄父母可以接纳,但接纳后要引导,如何引导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回到游戏中来,在父母包容的前提下,强大的安全感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敢于释放情绪、感知情绪,通过游戏得到的自信让孩子有力量去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就像打怪升级,有了装备才敢接受挑战,这就是游戏对孩子的完整治愈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获得了什么?是爱的联结,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家庭的默契,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说,不如做,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如影随形。修订这篇书评时,科恩博士的第三本书《游戏力3:亲子打闹游戏》已经出版,书中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适合亲子互动的游戏。结束一天繁琐的工作,孩子做完作业后,和爸爸来一次KEEP对抗,哇,太温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游戏力》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fn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