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马鲛鱼没了,想着周末要买一条十来斤重的储备起来慢慢吃,需到远一点的府城培龙菜市购买。
海口府城是原来琼州州府所在地,现在属于没有整改的老城区,在菜市场的外边,有一条几百年历史的古老街巷,叫绣衣坊,建于明朝。
绣衣坊街口关于绣衣坊名字的由来,坊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以前这条街巷聚集了众多学子在此求学,并居住许多大户人家,当朝皇帝鉴于此处学子聚集,且封建社会的书生都爱穿着刺绣的衣服,钦赐“绣衣坊”牌坊名。二是说此处是穷书生聚集地,不少青楼女子为招揽生意,也经常流连于此,在排解读书人孤苦的同时,竟也生出情愫,很多男女深情在此处开花结果,每每书生要漂洋过海赶考,都会有相好的女子为其在素衣上刺绣吉祥图案。对于这两种说法,我咨询过我们学校文史教研部的教授,他说第一种是正确的,我有点失望。其实我更希望是第二种,因为,第二种说法后边,会有无数个风流故事,无数段一往情深,无数种红尘可能。而第一种,只有高高在上,看不到摸不着的皇帝钦赐罢了。
如今的绣衣坊都是寻常小店和居民老楼,脏乱差的代表之所以有第二种说法,估计也和海南刚刚被确定为经济特区时那一段混乱不堪的社会发展历程有关。那个时候的绣衣坊是海口市有名的红灯区,白天的时候都是寻常居民小楼,而一旦夜幕降临,窄窄的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站满了左顾右盼的女子。如果一名男子单独进入绣衣坊,估计要从街头走到巷尾后全身而退,是很艰难的事情。而且,当时绣衣坊之所以在红灯区遍地的海口出名,还因为那边的女子以年轻著称。据说,22岁的女子就没法在绣衣坊混。
绣衣坊内的土地庙记得我刚毕业分配到海口,因为绣衣坊离单位不远,很多老同志都警告我,不要到府城乱逛,尤其不要去绣衣坊!但人的好奇心一旦被勾起,就难以平复,就像不让吃的东西越想吃。终于有一天,我按耐不住,一个人跑到绣衣坊去了。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进入绣衣坊后没看到什么人,只有刺耳的蝉鸣,看起来和平常的小巷子没什么两样。看到一家规模挺大的院落,半掩的木门,我好奇的在门外探望。突然,那木门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被拉开,几个身上有纹身的小混混问我干什么?我被吓蒙了,磕磕巴巴的说来这里旅游的,随便看看。这几个人不耐烦的用海南话骂了几句,把门狠狠关上。我也没心情再探险,落荒而逃!回单位的时候门岗问我去哪了,我还撒了个谎,因为,那时候觉得去绣衣坊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
这是网友拍的绣衣坊内比较大的院落,也是当年我推门而入的那一家多年过去,随着社会治理规范化,现在的绣衣坊已经脱掉红灯区的污名,成了府城几十条普通小巷子的其中之一。我在天涯论坛上还看到很多人发帖怀念红灯区时的绣衣坊,特令我震惊的是,其中一位发帖的,看行文口气是女孩子,应该是当年混绣衣坊的青楼女子吧。她帖子里有一句话,“我怀念在绣衣坊的安全无忧,现在,我找一地换一地,深感生存不易。”
前几天,我刚好在一席上看了一位社会学家的演讲,她说,当我们试图用文明、道德的利刃,去指向他人的生活时,请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在用谁的道德标准,绑架的又是谁的生活?在复杂的现实与社会的分层之中,请更为公允地去思考道德秩序。而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与生计可能性之下,也要正视不同人的活法,更为善意地去对待我们与她人的关系。都不容易,我活,也要让别人活。
大院落里保持着旧家具提着买到手的沉甸甸的马鲛鱼,路过绣衣坊,有工人在修葺破败的房屋,我脑子里浮现了上边那段话,这是不是,是对绣衣坊作为红灯区时那些风流韵事的一种宽容,一份总结。
工人在修葺破败的房屋 绣衣坊街口落寞的雕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