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霍人和
公众号 Calmthink
荣幸成为得到大学第一期的学员,从3月初开学到现在学完课程,短短三个月已经过去了。
临近毕业,我和身边的朋友聊起得到大学,往往说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果然,已经有3个朋友被我引荐入坑。
今天正好想给一个大佬级别的朋友写一个简单的文字说明,让他有提前的体验预期,以便慎重决定到底要不要正式报名。我想都已经写文字了,那就写得再认真一些,让更多朋友可以看到。
以下为汇报内容:
从我个人角度:上得到大学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得到大学将给带给你的体验,由三部分组成:
第1部分. 线上课程
-
开学之后,每周日晚上会放出4节线上音频课,因此12周(也就是大致3个月)后,48节思维模型课会交付完毕。
-
音频课程内容怎么样?
-
每节课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脱不花亲述 - “面试官:如何动态识人用人?”
-
有这个具体问题之后,会由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跨领域的专家,总结出一套可以具体使用的方法和套路,我们称之为“思维模型”。
-
音频内容非常口语化,表达极其生动,案例也非常好。
-
但是,内容浓度非常高,我的体验是这样的:
-
听第一遍感觉津津有味。但基本上很难复述出来。
-
听第二遍会觉得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一些过桥内容(非核心内容),也非常有意思。
-
听第三遍会有欲望把他们都记住。然后就尝试做思维导图拆解,梳理,记忆。
-
最后,还会发现课程里有时候会推荐“相关内容”,比如说脱不花在“面试官思维模型”课程里,推荐《奈飞文化手册》这本书。
-
综上,这么一来,每周放出的四节课,要精细学习的话,时间肯定不够。好在音频课程和文稿一直在那里。可以反复听反复消化。这点比传统上课强多了。
第2部分. 线下正式聚会-严肃分享
-
什么是严肃分享?
-
分享日
-
周六一整个下午,大家聚到一起。
-
由若干个得到大学学员,给大家做一场18分钟的知识分享,分享内容的定义是,“TA所在行业对外行人秘而不宣的事情,外行人容易误解的事情,能够交付给所有人马上使用的事情”
-
案例日
-
一样周六一整个下午,大家聚到一起。
-
由各自小组提报选题,内容定义有两个方向:
-
针对得到大学的48节思维模型课,提报在各自行业中遇到的案例。
-
新开发一种思维模型。
-
为什么称之为严肃分享?
-
因为每个上台分享的同学,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内容打磨。有的同学提交了10几次选题,都会被毙掉。
-
打磨的目的是让每个同学的18分钟呈现,无限接近TED的水平。
-
内容的守门人是当年的第一代网红新东方名师马徐骏老师。现场见识他的口才,也让我受益良多。马老师做演讲示范娓娓道来,讲故事,抛金句,像德芙巧克力一样丝滑流畅。
第3部分. 非正式聚会-自我修炼:
-
“得不到”大会(自愿参加)
-
是同学的戏称,由于被卡掉的选题太多,同学们会自己组织没机会上台的分享。
-
各种各样的同学企业参访活动(自愿参加)
-
线上群、线下社团交流(自愿参加)
最后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和具体感受:
我最大的收获:
1. 同学间的相互帮助。
罗胖在开学典礼上的倡议:“你是君王,同学是幕僚,反之亦然”。我享受过的君王服务相当多:同组内的专利律师给我解答专利的问题,提供专利申请的框架性知识和策略。一个同学是某工业设计公司的总经理,陪我聊了整整一下午,并愿意给我当顾问。几位创业者“老前辈”给我分析和建议,帮我介绍对口的加速器。
2. 对于表达输出的重要性,有了指数级的理解和认同。
好的表达,实在太重要了。是一门值得长期修炼的“手艺”。
3. 开始养成持续输出的习惯,比如厚着脸皮每天写公众号。
最后,有关学员构成:
得到官方的原话是,“旨在打造人才的热带雨林”。因此和传统商学院相比,得到大学的同学背景极其多元化。有个很有意思的配置:每个班都有来自事业单位的朋友,每个班都有医生,每个班都有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