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精致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营销号的毒鸡汤说:“女人要活得精致一点”,朋友圈的代购们说:“女孩子,就要少吃饭多买护肤品”。
不化妆成了邋遢、不买名牌包包就是土......
当女孩们开始盲目追求精致,“精致”的标准该由谁来评判?
1
不久前,cindy买了一支新口红,虽然不是一线大牌,但她很喜欢。于是拍照发了朋友圈,附言“近日新宠,平价又好用!”
几小时后,收获了几条评论和点赞。其中有1条评论让人有些意外。
一位在公司还算熟的女同事留言:颜色还不错,不过类似的颜色不如买YSL、TF,女人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cindy很奇怪,新买的口红不是大牌,就代表对自己不够好?
这位同事平时在公司以“精致”著称,包包只背Chanel、Gucci等大牌包,化妆品也只用一线大牌,每天上班前总会先画一个精致的妆。
平时朋友圈的画风,不是和朋友在五星级酒店喝下午茶,就是一些岁月静好、天天向上的鸡汤文字。
但是,cindy也不止一次见到,她把吃完后的食品包装纸随手扔在路边;甚至在电话里和对方破口大骂,用一些粗鄙的脏话侮辱对方。
2
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过,精致不是穿得满身都是奢侈品,生活却过得糜烂堕落。而是即使穿着简洁干净的普通衣服,整个人却散发出一种健康美好的气质。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最崇拜的就是她的奶奶。她的奶奶出生贫穷,没上过几天学,十几岁就跟着爷爷来到城里赚钱生活。
但她觉得她的奶奶是最精致的女人。
每天睡觉前,奶奶会把和爷爷第二天要穿的衣裤挂在床头,保证没有一点褶皱;白天,奶奶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虽然脸上的褶皱盖不住岁月的痕迹,却也掩盖不了时间成就的风韵。
年轻时,奶奶坚持和爷爷学写字,并且现在仍保持练字的习惯;退休了,奶奶还在老年大学报名了插画班、国画班,艺术品位比年轻人更高。
朋友说,如果自己以后能像奶奶一样精致地老去,该多好。
cindy的同事和这位朋友的奶奶,在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生活经历等方面都有着悬殊的差距,但是真精致和伪精致,谁都能一眼看清。
3
女孩盲目追求“伪精致”的背后,是社会对“精致”标准的扭曲。
不管是面试还是相亲,打扮时髦的女孩总是比穿着朴素的女孩更有优势;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似乎也更喜欢和妆容精致、穿着时尚的人做朋友。
的确,精心打扮代表了对对方的尊重。但是,你打扮的是自己,还是别人期待的那个洋娃娃的样子?
不久前,韩国美妆博主Lina bae发布卸妆视频,并借此呼吁:“不要因为别人的视线而作贱自己,你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谁也不能伤害你,我不为别人而打扮,寻找完整的自己。”
要知道,在“审美监狱”的韩国,女生不化妆就等于犯罪。在“外貌至上主义”影响之下,韩国女性几乎不会素颜出门,坐月子期间身体再累也要涂粉底液,家庭主妇即使不出门也要每天化全妆。
而当这些女性摔碎化妆品,直面素颜的自己,我看到的是女性对社会狭隘审美的挑战,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4
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精致”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说:“最好的用钱之道,是把钱用在丰富个人体验和感受上。”
在日本旅行时,我常常被日本女人的精致所吸引。
他们大多打扮简单,却不失个性和优雅。撑一把洋伞、挽一个小包,合宜的谈吐,加上迎面而来充满善意的微笑,让人心生好感。
在我看来:
用大牌Logo武装自己,不是精致;了解品牌背后的文化,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才是精致;
出入五星级酒店,不是精致;用心感受美食带来的喜悦,即使只是吃一块臭豆腐,也可以很精致;
紧跟潮流的打扮,不是精致;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即使粗布麻衣,也是精致。
精致不是虚荣,不是浮于表面的消费观,更不是千人一面的呆板审美。
精致是高雅的气质、丰富的内涵、知性的谈吐。
所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致,不要再在“伪精致”中迷失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