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e5e603c13db80b0a.jpg)
不知不觉,已经在简书上度过了300天。三百天,组织整编400篇文章,搬运了85万多字。有些插图是自己随手拍的,有些是借用的。我心里明白,离创作还差的很远,只能说是借鉴。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就不会觉得那么痛苦了。从中学时代,我对写作就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主要是读书太少的缘故,脑子里空空如也,更缺少完整的写作逻辑。77年高考作文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现在想想,其实可写的东西是不少的。我那时候在昌平插队,随便一些生活场景,下地干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实例,都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遗憾的是,当时开了好多遍头,直到铃声响起来,都没有完成那篇高考作文。后来,我都没有去看我的高考分数,我知道是一塌糊涂。幸运的是,78年再考,语文考试没有作文,顺利过关。四十多年前的记忆,对我来说是深刻的。
大约有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更多人认可,只有独自一人,默默前行。赶上这两年疫情,没有更多事情,萌生了学习写作的想法。只能说,我只是个练习写作的人,才疏学浅,造诣淡薄。感谢简书平台,也因一些好友的一直鼓励,如今也尝试着用一些收集来的文章和文字来表达一些思想。
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都用来思考社会和人性,挖掘一些人们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很赞同下面的观点:
主动分享是最高级的能力,更是提升自己影响力和信任力最好的方式。要知道,这个时代,影响力和信任就是最好的货币。
对我来说,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两点:第一,逼自己沉淀。第二,逼自己输入。
写作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从创造出文字伊始,人们就开始用简朴的文字记录下当时的生活状态。
经常在想,是什么促使了那时不发达的人类充满渴求的创造出文字,应该是对未知的恐惧与好奇,一种与宇宙万物心灵上的连结感,让当时的人们需要用一种可重复的方式把这些连结记录下来。
渐渐象形文字出现,因为占卜衍生出甲骨文,当一个人连结到更大的能量而心满意足时,他想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把喜悦保留下来,假如遭遇了祸事,也希望可以保留以儆效尤,所以最开始的写作记录产生了。
后的每个时代人们都在用文字努力的纪录、表达、歌颂、传承,文字的美充满无限的力量,文字不再只是用来记录事实,更多的变为创作的承载体,人们利用写作去描绘情感、表达思想、填注幻想的虚无。
人类是一种很有趣的存在体,从曾经的神性走向混沌而今重新回归,化简为繁再化繁至简。
在这里只以中国文化为例,远古的“三坟五典”到“山海经”“诗经”诸子百家著书立论等等,写作代表的是思想结晶的落地升华,个人实践的纪录,但文辞的优美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字和音乐一般,有韵律一说,文韵流畅的写作,会让写者感受到灵魂的颤动,读者如沐春风,因为此时的文字已变为能量传递的介质,它是一种有节奏的频率和美感。
作者写作时感受到的自然给予的力量和灵性之光,通过优美有韵律的文体源源不断的传递给每一位读到的人,这种力量深入骨髓,抚摸每一个灵魂深处,触动心底的思索,以致于惊醒了沉睡的灵魂。
从古到今,无数的作家诞生,无数的作品问世,大家都在争先恐后的表达、渴望传播,究其里是希望用一种疏通的方式诠释内心,呈现给大众一份思想,但别人真得需要你的思想吗,如何甄别优品。
人世间纷纷扰扰,看似复杂的表层却涵盖着统一的本质,大智慧者在静坐中沉思得道,这个道便是智慧便是美学,悟出的博古从今有资格留下些许闪亮的行文,以利于承载过去接洽未来。
代代相传的学者文脉,其实都在诉说一个故事:我们的本源。
一切的思想哲学宗教文学,想深挖的一定终是如此,如李太白,文思直指核心,韵律如巴赫的结构主义混杂莫札特的瑰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他与杜甫简直就是仙家与能人的撞击,但杜甫的作品往往沉重于国破山河,略失灵气,但已是人间极品。
毕竟人类是主体的存在,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这个主体而存在,都是为了这个主体的醒来而努力,灵魂深处的触碰。
所以写作的意义在于用最通透的灵魂感知本质,用具有节奏感与美感的词句记述,从而达到观者感官的满足和灵魂深处的洗礼。
世界如何变,写作的初衷都一样,因为先人要找到途径与人分享和宇宙大智慧连结的快乐与悲伤,我们不断地写作,在字句纸片中,传承的就是这些看不见的能量,缓缓地击中某一天翻开书页的你的心。
什么是共鸣?
读别人的作品时,其实是希望从中读到自己的故事。
当你在创作作品时,可以想想别人希望从中读到什么。
任何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要想获得广泛的传播,一定是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熟悉“贝小戎”的人常常会问他为什么用这三个字,其实它们是由“贼”字拆开来的,只是在其间加了个“小”。因为想法都来自别人的书,所以是个小贼。我现在只能是个小小贼吧,
“通过写书评,我窃取到很多文化意义中的精华部分,也得到了种种益处。
在评价某本书时,免不了会拿出类似题材的书籍、观点做比较分析。这也算是一种反向输出,为了文字的客观全面,它“逼”得我不得不再去拓宽阅读面,也让我在不断地思考中,抛弃了主观感悟,形成了一种思辨能力。”
在写文章之前,我还喜欢去翻看大量书评,在这些书评中筛选哪些书值得读,哪些不值得,这是为阅读减负的绝佳方式。 同时,书评绝不仅仅是为了表达阅读后的感想,它是提升写作的一种便捷的实操方式。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难题,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很空洞,如何把它填得丰满、写得逻辑清晰有条理?答案很简单——学习书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搜集素材、加深阅读,进而逐渐培养出写作逻辑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除此之外,就像阅读一样,写书评的过程可能也算是一种个人的心灵疗愈,它是让你慢下来,逃离碎片化时代的一个落脚地。
名人谈写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屠格涅夫说道:“必须还得阅读,不断地学习,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
李渔说道:“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收场一局,即以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褶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脚。”
歌德曾说道:“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果戈理的名言做总结:“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300天好像一晃而过,下一站,应该是1000天,希望那时候再回首,看看心灵是否进一步洗涤,是不是可以写出一些感动自己和大家的好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114b962043cc2f1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