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辽阳边义
2017.9.26
辽阳边义老师今晚因为嗓子不舒服,只能发文字给大家。今晚讲写词的概要
写诗的时候,还要首先考虑的是选择用七律写还是用七绝或五绝来写,有一定的选择呢。填词,当然首要考虑的也是选择词调。这和写诗时选择律或绝是一样的。但是,不同之处是考虑之点要复杂的多。近体诗有五种格式(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排律),算上古体诗或楚辞等,也是可数的。
词,则有二千多种格式,几乎到了多不可数的程度。所以,这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质变,词之调的选择,当然就格外重要了。择调,就是选《词牌》,择调的目的是:择腔、择律、按谱、押韵(杨守斋语)。
这里,再借用一下龙榆生的相关论述:
“填词为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
对于择调,初学填词者要遵守“取径宜慎”的原则。说到这,还是强调词的性质的音乐属性,杨守斋曾言:词欲协音,“腔不韵则勿作”“律不应,则不美”。每腔每调,则都具有其独到的情感意义,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儿是“声情并茂”,有什么样的情,就会发什么样的声(腔),情借声以达之。
词调就相当于声,我们填词的内容就是情,声情配合是必须的,第一步,当然是要选择好“调”(词牌)。总不能欲言喜事而取哀声吧?以《钦定词谱》为例,八百多个词牌,二千多个格式,我们想全都记住很难,其实也没必要。
建议喜欢填词的朋友,要熟悉记住几个自己喜欢的词牌,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知道它属于什么性质的腔调。最好是典型的能分别代表各种情致的调子都选择几个来熟悉它,甚至熟记于心。这样,使用起来很方便,不用花费精力现去查词谱,想填便填,情思诗脉不被(查词谱这类的杂事所)扰乱,何其快哉!
《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讲据前人经验总结,填词之法有个“三步曲”。
第一步,就是构思、立意和取材。
第二步,注重长短的结构与离合。
第三步,则是完善词的文采、音节和色调。
今天就从第一步来说起——词的构思立意、取材。
朋友们大多都看过《红楼梦》吧?也许会记住林黛玉和香菱论诗的那一段,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这话,当然是曹雪芹借黛玉的口来表达的他自己的观点,但是,这话也非常恳切。“做诗要先下意。诗之有意,如人之有骨。人而无骨,行尸走肉也”——这是清代的学者王楷苏的言论。
现在结合词的特点,综合诸多前人的一些论述,对词“立意”分述如下:
1,立意要深,用语清浅
我们赏析诗词作品时,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意深语浅,乃是佳作。前面提到的填词的词语要“清浅”也是指此而言。我们依旧看一下马致远著名的小曲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不做其他分析,我们只看他的用语,没有生涩之字,没有艰深的词语,多么平实的字句,可是,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境远也,其意深也,寥寥数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言简意深,是写诗填词的最高境界。“意贵深,语贵浅,意不深则薄(浅浮,浅薄)”“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不妨再看一下我们熟悉的李白之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语言之浅白,刚上学的小儿都可以朗朗上口,可是这浅白之字表达出的内蕴含义,却牵动无数漂泊思乡人的心肠。
在这一点说的多些,主要是看有些朋友写诗填词,总喜欢去找那华丽无比的词汇,反复地堆砌,表面上一看,哇,这词好靓!再仔细一品,除了语病之外,啥都没有!返朴归真,才是大道,别去总琢磨找那些花哨词儿了。意深,不在词的华丽之处,而在于词的组织运用上。
2,立意要新,不点鬼簿
说句白点的话,就要是有点个性。写出来的东西,别人一看就是你张三的,不是他李四的。独立的风采和个性,就是新意。
我们这里再借用《窥词管见》中的言论,以述其义:“文学莫不贵新,而词尤甚,不新不可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所谓新意者,非于寻常见闻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
3,词意真切,浪漫写实
词家常说的是,填词之道须“随事命意,遇景得情”。凡事讲究个真。前面提过的“要说的情出,要写的景明”,就是对真实的描述。景明而真,情切而真。情出肺腑而非虚伪强构,真情流露,不求而自工。人皆说诗人为性情之人,填词吟诗,实为性情之产物。我们自己也有感受,有情绪时,便有了诗兴,有情调时,便喜哼曲叨词。如果烦躁苦闷不安时,给你命题,你也难有上佳之作。刻板木讷之性格性情,实难出好诗好词的。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做诗填词弄曲,乃是高雅情趣之为,岂是那整天扳着脸,一脸呆相之人所玩的?爱诗之人,皆有一颗火热真切之心,有了这份真,我们才有缘在此相聚交流。词意须真切,自在情理之中。
4,词有别味,在其词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怎么理解这意思呢?其实主要是指表现手法而言的。浓而近则很容易见识,远而淡,则雾里看花,欲得而难求。在讲近体诗时说到一个“含蓄”的概念,这里实质上就是这意思。唐诗宋词的美学特点就是两个字——含蓄。其意的表达要具有艺术性,也就是说要注重修辞的运用。多用比和兴,有话别直说。写作时,别直言其义。比如,写相思,文就尽量不要用“相思”这两个字,写悲伤,文中就不要直接写上“悲伤”。比喻比拟,借物达意,这个意则表现的就不那么浅显了。直接说出,那就是“近”了“浓”了,用修辞手段艺术地表达,就是“远”了“淡”了。顺便再说一点,填词之立意,立意还贵在一个“锐”字上,贵在言外之意,这在后面的讲评时我们会一一分析品味。
《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讲现在想大致地介绍一下词的布局结构之特点,介绍一下词的“起”“结”以及“过渡”问题。用我们讲诗时的说法,就是词的“章法”。在古典诗词学的概念里,“章法”,就等同于“结构”,以后不论是说到哪个,意思都是一样的。比如我评说你的作品“结构”有点问题,那意思就是指你写的不合“章法”。
在我们前期修习近体诗的时候,我们常说到它的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实,这个概念也适合用在词学里来,只是,我们不能照搬。在词中,我们可以忽略“承”的表面意义,而只去注意它的起、结和转。
我们称它为“词的发端”,“词的煞尾”,“词的过变”。所谓“过变”就是前时我们所说的“过拍”、“换头”等意思。
《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讲词的起法可谓是多种多样,以后还会比较详细地分析的,首先要了解一下词的起篇大致可以有这样三个思路:
一、是要“谋势”
我们前面在讲格律诗的写法时,说到“起句要押住阵”这话,这词的特点,也有这意思,起句开门见山,有阵势,可以一下子就吸引住眼球,直抒主题。我们看一下苏轼的《江城子》中的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也是这个作用。开篇就先给你狂妄一把,然后再得意地从态上说如何的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擎着苍鹰,玩的够潇洒吧,呵呵。再看一下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戎梁州”,先把自己曾经的大志亮了出来,也算是一种“势”的渲染,起句,有势乃佳。
二、是要“谋境”
典型的有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斯境大也。
还比如黄庭坚的《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写房子漏就房子漏呗,他却给你先来一个“万里黔中”,呵呵,这就把“境”给你铺染一下,还带出了“万里”之势。
温婉一些的,如朱淑真的《秋波媚》的起句“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这里用视觉和嗅觉来造境,勾勒家园美好的春日景色。
三、是要“谋思”
这是要以意为先,常常是先以问句而起。
我们看黄庭坚的一首《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这阕词的过片也是一问“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说起黄庭坚,文学史上和苏轼并肩被称为“苏黄”,也是不得了的人物。
那么就再把苏轼的句子也搬来做例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都是先设问,引人发思,然后再铺展叙述,辞以赋之。
《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讲关于词之结构的说法,下面漫而谈吧。
曾经听过这样的话“诗重发端,惟词亦然”,查了之后知道,这是清时沈祥龙说的。词的“起”,是要给予足够重视的,比如我们上面说的那“三谋”,都是指要对起句加以构思的。
填词起篇不能油腔滑调的,也不能浓装艳抹的。还要避免用那些俗套的陈词滥调,令人一瞥,望而生厌,何谈美哉?词的起,讲究是是一种“开门见山”,清丽浅白,开口就让人听个明白。
这点有别于近体诗的。诗的起,虽然也有“兴起”一说,但是,诗重含蓄,重比兴的修辞技巧,在文辞上给你埋伏笔,设铺垫,然后再中而兴之,那是有章有节的铺展,而词,开门见山就可以了。
这个“开门”也别乱开,要重视一个“凝重”,不要装模做样,不显露轻浮。凝重而有神韵,则大势可成。按严羽的话说“发端忌做举止”,就是这意思。我们在前面说了,词类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中长调的,也称为“慢词”。对于慢词而言,它的起是有讲究的。
现在不少人做这类“慢词”,在起处多是描写景色来铺引,然后到第二韵的时候在点到题,也就是次片才进到意面。其实这不是正规的词法。慢词之起,应该立即扣紧题意,笼罩全篇。也就是说,适宜实起,而不适宜虚写,不适合泛泛地写景。起便定住题面,后面就顺势而下。
我们说起法,说的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其实,词之起法几乎没一定之规。悟得其妙时,法便无定法。有如苏子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这样起句便笼罩全篇的,也有起意言题之后,另言他意的。还有起句之前便已经有“语意”存在的,虚拟的语已经在,而“起”只是对起接续而已。
比如李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还比如辛稼轩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样的句子,看似不完整,严格讲究,前面好象缺点啥。可是,我们读来仍然能够意会。这就是词的结构的特点,很灵活。具体的修习,我们以后需要结合作品,分别研之,细推敲之,不在于掌握几个起法,而在于认识词之“起”的性质和规律。
大致上我们可以粗浅地这样认识一下:
第一、可以在开端处点出中心思想。
第二、可以从容开端,步步为营,渐入佳境。
第三、由景入情,先景后情。
第四、由情起句,再衬以景致。可以先从这几个方面考虑谋篇入句。
说起法,其实是不能独立来说的,它只是词之结构布局的一部分,要综合全篇来考虑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论述:“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他这里说的,我们看做是主要是针对慢词而言,是指篇幅比较长的诗体而说。就如我前面所讲,慢词的起,取得牢笼全体的姿势,取得概貌。大的起,中间部分就不能干瘪,要饱满起来,开阖变化,鼓荡起伏而无懈可击。结尾则需要收神,做一总结,完成全篇的收口。《白石道人诗说》里有段话 :“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开阖乃妙”。就是这意思,白石点出的就是题材、选材及组织成章的法旨。其中“大篇开阖乃妙”,要是就是一整体布局的全局观。
关于词的发端,我们再多说几句。常言道是“万事开头难”,词也是啊,有了好的开端,后面的结构一般也就“心中有数”了,这个起,也好比是高楼大厦的奠基石。“底儿”打好了,后面的谱写也有信心了。信心在,情绪畅,诗思词意自然有脉而舒整。
这里再参考一下龙榆生的相关讲义,他将词之“起”分为两种态势,一是“飘忽而来,奄有压倒一切的气概”,二是“故取逆势,借以激起下文所要铺写的壮阔波澜”。其实讲的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的问题。一个是正写,一个是反写。
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总结出,还可以侧写,借势起势。我们在这里要注意因调而区谋划不同的起法。调的长短不同,其结构也必然不同,比如刚才说的慢词,是适合中长调的一般规律(不是死规定)。
由此,我们也可以根据体裁而分析出单起之调,适合突兀而起,精神而惊警,对起之调,就应该规整而洗炼。这里说的“对起之调”是指起句采用对仗的形式的“起”。诸如此说,可与诸君于闲暇时推而论之。
《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讲时间关系,今晚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陪伴。晚安!!
竹花只若搜集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