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微信的十岁生日,听老许,和十三邀的朋友们:蔡康永、刘瑜、刘擎、张立宪,一起聊聊这场数字时代大移民。一个注定成为里程碑APP的周年纪念,请到的嘉宾却纷纷告诉人们:不要太把这个app当回事、利用好「异步性」、警惕信息狭隘、鼓励独立思考、管理好「注意力」、避免「童稚化」、讲好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保持好奇心....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给你多少钱,你愿意卸载微信,不再以任何形式使用它?仔细设想可行性(健康宝、扫码买单、家族群、公众号、工作群的@……),这不是一个“再也不玩手机了!”的意志力考验,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关系全面洗牌的重要决断,有新的生态学及人际关系学产生。
微信超脱聊天软件,演变为生活方式。它便捷,替你省下时间,又用极丰富的信息流消耗掉它。当新鲜的技术带来新鲜的社会行为规范,反思本身,就意味着辨析自己的欲望。
今天是微信的十岁生日,听老许,和十三邀的朋友们:蔡康永、刘瑜、刘擎、张立宪,一起聊聊这场数字时代大移民。
微信填满了人的碎片化时间。
电话与面对面的同步性,微信的异步性,异步性从某种方面来说让人有时间思考,不至于紧张产生不必要冲动带来的后果(集中回答异步性,不被它完全占有时间)。
手机带给人的信息茧房,它迎合人的观点,信息多,带给人的很多往往不是正确的利用,而且因为迎合,它让人不去思考,像是袁世凯时期的顺天时报。便捷的娱乐信息使沉溺于其中的成年人变得同质化,要求及时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要求人的长时间的深度阅读。
社交媒体使小爱好或者持小众观点的人聚在一起,好处是让人找到慰藉,坏处是让人的小众因为有人撑腰而对观点不假思索的相信,聚众效应引起了人的自我反思状态消失从而变得有攻击性。
挑选一些合适的不同意见持有者(有水平的不喜欢人),而不是聚焦于无水平的不同意见持有者的言论来娱乐自己的智识。放下潮流,思考自己想去思考的东西,不被潮流的碎片信息与碎片思考所裹挟。见贤而崇拜,合影,不如见贤而思齐。
技术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坏,用好则好,用坏责坏,真正的自由是把握自己,理性引导自己去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这往往会让自己变成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人)。
在微信里我们都能找到相同的观点及支撑。以至缺少反思的能力。如果异化处理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掌控自己的眼球,那么就会有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