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如约与在上海一家研究院工作的朋友线上沟通了我这两周来工作的进展。
他是我在8年前参加我们单位的一个合作项目的过程中认识的合作伙伴,由于年龄相仿,做事风格相似,也都有一腔想要做出点成绩来的热情,所以比较能谈得来,慢慢由合作伙伴成为了朋友。
那次的项目很快完成了,之后的几年时间就各自忙各自的事情,联系甚少,只是偶尔问候一下,了解了解彼此的工作状态。
直到去年底,他突然说想找我聊聊,说说最近的工作计划,找找合作点,总觉得我们应该合作做点事情才好。
我们约在腾讯会议,主要是他在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他的事业可谓突飞猛进。从当年那个刚毕业不久,给主任打下手的新手,到如今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有了自己强大的专业团队和项目的行业领军人物。
他详细给我介绍了他们正在做的一些工作和对未来的构想,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我所从事的行业可以有所交集,如果合作的话,也许可以碰撞出火花来。
他说的没错,他主攻数字化技术,我做文博研究,文科和理科的碰撞、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设计出一些新的创意项目,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是只待在象牙塔里讨生活。
我们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切入点,前期由我先收集整理素材,然后他设计一套技术体系,将这些素材整理入库,最终变成可以对外展示的文化创意产品。
我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我这边毫不迟疑,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了一个素材库,他则按照我提供的内容让他的技术人员给我做了一个数字模板,接下来我 只需要按照模板把相关素材条分缕析地整理完整即可。
我们约定每周日上午线上见面讨论一下进展,这样的工作节奏从去年11月份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的工作任务,预计4月底就基本完成了。
看到这几个月整理出来的已经相当可观的数据信息,我们都非常满意。今天上午他又跟我讲了另外一个项目,是他打算要去竞标的项目,想征求我的意见。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一个新建的墓葬博物馆想要打造一套博物馆研学课程,他之所以征求我的意见,其实是想让我参与其中,尤其是课程内容的价值挖掘这部分,我是有一些经验的。因为在我们多年前的那次合作项目中,我就是做知识价值挖掘的部分。而这几年我所参与的一些社会实践类项目,也有与此类似的项目。
谈到最后,他很明确而又直接地问了我一句:“你有没有信心做这件事?”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的这么直接,我以为只是聊一聊,而他则是想尽快确定下来之后就开始实施了。
我立刻说,“有信心。”
“虽然我没有直接做过这个专题的内容,但是知识是相通的,尤其是这类工作所采用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只要我想做,就能做成。”
他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表示很满意,说只要我有信心,他马上就去操作和推动这件事情。说完我们就结束了通话。他总是这样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
谈话结束之后,我又坐在桌前思索了一会儿,为刚才的“大胆”决定。兀自哑然失笑了起来。
回想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挑战到来。今天这个事情,恐怕又将是今年的一个新挑战了。我好像已经不自觉地练就了“先试试再说”的思维模式和做事风格。其实我并没有十成的把握能做到,甚至五成把握都没有呢,我怎么“敢”的呢?
其实一开始也是不敢的。
我在体制内的一个研究机构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按部就班、论证严谨,力求准确无误,甚至有时候是小心翼翼的。
而我这“愣头青”一样的做事风格是怎么来的呢?
还要从5年前我到北京学习进修的时候说起。期间偶然有学校找到我,希望我能给学生讲一堂课,我之前是没有多少经验的,尤其是没有跟中小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但是当时迫于生活压力,去讲课就有“讲座费”可以拿,对我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我尽了当时最大的能力去备课,然后去讲课,虽然紧张,但是也顺利完成了任务。要说效果嘛,怎么说呢,从我现场发现有很多同学睡着了,我就知道,我讲的真心不怎么样,但我依然硬着头皮完成了。
那是一个开始,后来又陆续有了别的机会,我都是积极答应,然后花很大力气备好课去讲。哪怕效果不好,我也没有怯场和放弃。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练习中,我的演讲经验越来越多,演讲能力也越来越好,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演讲这件事情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也是从这个过程中,我汲取了经验,那就是一定要先勇敢尝试了再说,越是没做过的事情越要有勇气去尝试,不要在还没有去尝试的时候就说自己不行。
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以后,绝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有经验的,与学校的考试完全不同,不是准备好了再去考,而是随时要做好应考的准备,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我称其为“现学现卖”。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之后,再碰到一些全新的工作领域或者项目机会的时候,我就有了信心,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先尝试干了再说。在干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马上去学习,然后把学到的东西即时用在实践中。这样的思维模式让我这几年尝试了很多以前不曾做过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今天的这件事情也是一样,虽然我还不明白具体要怎么做,但是我相信以我以往的经验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一定也可以处理好的。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身边几个永远都不敢尝试的同事和朋友。就拿我在北京讲课的经历来说,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同事和我一起进修学习,我也邀请她去讲课,因为我知道她的经济压力比我的还要大很多呢。但是她拒绝了,理由就是没有讲过,不会讲,不敢去。其实她比我早参加工作很多年呢,知识的积累远胜于我,但是因为缺乏勇气,就没有去尝试。到目前也还是没有突破体制内工作的窠臼,拿着死工资按部就班地度日,而我的副业收入已经远超主业工资收入了,体制内收入的天花板本来就很低的,如果不积极奋斗,根本无法支撑自己和孩子的一些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