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0b757f00d73c892a.png)
全国各地“闹元宵”的风俗习惯都差不多,本就一家人嘛。大体说来有: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以乡间土话说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哪里乐活去哪里。
嗯,说得是。
不过,以今人眼光,那些闹的,吃的,舞的,游的......一看就知,只那个“迎紫姑”是干啥子?似乎是迎接一个叫“紫姑”的女子,可“紫姑”又是干啥的?又凭啥受迎接?在早先的乡间,“姑”除了作“姑姑”的简称和少女(像“村姑”“小姑子”)外,还指出家的女子或从事迷信活动的妇女,像血姑、帚姑,花姑,麻姑等等。紫姑呢也是其中之一,是活跃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故而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
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节,除了晚上的耍龙灯外,白天的敝乡有一个令本村人特别为之自豪的节目表演,即踩高跷,代代相传,胡里胡哨,男孩子们尤其热衷。其它地界上的高跷其关注点在哪笔者不甚了了,而敝乡呢,人们头脑简单,象征腿的木跷越高越好,甚而有为抢一副最高跷而挥拳打斗的。为啥?你高高在上,受人高看,越受仰望呗。
踩高跷者基本都是带点二杆子味的男孩,偶尔也有胆子大的女孩加入,要么“西施”,要么“貂蝉”,要么“梁红玉”,反正衣襟上写谁就是谁——打人前过,总得有个名号吧,连看门的狗都有个名字呢。
赶快回到本文的主题——有的女子踩高跷者便叫了“紫姑”——此女子怕是连紫姑是干啥吃的都不知道,知道的话,怕是不一定愿意扮演。
是这样,早先年间,每当元宵节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居家妇女便要迎厕神。说起来风俗很奇怪,节前的一天,备粪箕一只,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只插箕口,放在坑厕侧设供。同时,另设贡案,点烛焚香,让小儿辈对它行礼。
厕神也叫紫姑神(后世亦称“坑三姑娘”),六朝时已有信仰。名为厕神,但紫姑并非主厕事,而是能先知。所以,中国民间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着衣簪花,请神降附。妇女们就把自己的心事向其诉说,或代自己未出嫁的女儿祈祷。如此一来,隐身于臭烘烘的茅厕里的紫姑神,其可敬可近可亲的一面就显示出来了(后来祭祀时就移出茅厕了)。
“请紫姑”之风俗有许多别称,譬如山东邹城曰“邀厕姑”,河北谓之“接紫姑”,广东曰“请厕坑姑”,杭州曰“召厕姑”,苏州、绍兴、扬州称“坑三姑娘”。在门角迎请,故叫“门角姑娘”。有的则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给以不同名称,如江西用瓜瓢象征紫姑,故称之为“瓜瓢姑娘”,同样道理,浙江宁波称“筲箕姑娘”,浙江海宁称“箩头姑娘”,还有称“笤帚姑”、“针姑”、“苇姑”者。湖北监利、陕西和山西等地则直接称“紫姑”,仿佛招呼邻居家小姑娘似地。总之,因迎请紫姑的方式、地点不同,紫姑厕神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清施鸿宝《闽杂记》载:“闽俗,妇女多善扶紫姑神。上诸府则在七月七日,称为姑姑,下诸府则在上元夜,称为东施娘。”既然选择元宵节降临人世,那是不是可以说紫姑的职责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厕,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与人一起游乐了。
还有就是,紫姑为何选择茅厕,不嫌臭?据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第五卷引《显异录》中记载,很久很久以前,有莱阳人紫姑,姓何名楣,字丽卿。寿阳李景纳其为妾。紫姑能干且模样受人瞩目,其妻妒之,不能容忍,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唐.李商隐在《昨日》诗中写有:“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意思是,昨日见到了紫姑神,今日果然青鸟临好事来。宋欧阳修亦有《蓦山溪.新正初破》词:“应卜紫姑神,问归期,相思望断”,意思是,紫姑呦,想你想得不行了,何时回来呀,以解我之心事。哈,情书似地。
有点啰嗦了是不?那就止笔。但愿下回蹲厕所时能与紫姑神私会一番,叨叨心事。受受指点,只不知人家接待不接待咱这个带点傻气的爷们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9b29888c66a9654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