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多的孩子很小就被教导分享的美德,好东西要懂得分享,对于这个点,我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传授;对于我而言,孩子出于自愿的,自然而然的想要分享,这才是分享的精髓所在,而非被教导或者被要求,甚至强迫。
带孩子去玩,总会碰到同龄的孩子,可能认识,也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对别人玩具的兴趣远远大于自己手里的,这也是作为孩子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接下来家长的反应却是值得细细深究的,大致过程如下:
1.来软的——哄:只要有孩子看上自家孩子手里的玩具,就一定会想办法哄自己的孩子,说辞无非就是好孩子要懂得分享啦之类的,如果语言上说服不了孩子,就设诱饵,比如许诺孩子如果分享给小朋友玩,就再给孩子买玩具啊、糖果诸如此类的;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都会妥协,因为妈妈答应会买其他的新玩具或者好吃的。
基本上,孩子会妥协,也是因为这样的“哄”早就已经不是头一次了。
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孩子因为外在的各种诱惑,忘记了自己的原则,这样好吗?
2.来硬的——威胁、批评:也有一部分孩子是不吃软的,哄不好使,就直接来硬的,威胁加批评,比如: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啦,不分享妈妈就不爱你啦诸如此类……(大家可以继续脑补);威胁不管用,就直接批评“怎么这么不懂事?”“别人玩一下就怎么啦?又玩不坏”……
批评再不管用,就直接拿走,给别的孩子玩…….这样的情景,是不是非常熟悉?
孩子因为害怕批评、害怕不被爱,放弃坚持自己的真实意愿,这样好吗?
对分享这件事情,我既没有绝对赞成,但也不是坚决反对;重点是,在分享与否这件事情上,首先要界定清楚,这个“玩具”究竟是谁的?也就是说“玩具”的所属权是谁的?其次,要尊重并允许孩子坚持他的真实意愿。
如果“玩具”是家长的,那自然是家长做主了;
如果“玩具”是孩子的,家长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做主?由孩子决定是否分享。
但显然,大部分家长的行为是违背了这个原则,“玩具”是孩子的,但孩子却做不了主…….也许,是怕别人觉得自己小气、怕别人说没教好孩子、怕孩子不分享,让自己脸上过不去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实际上背后可能真正怕的是孩子的行为让自己可能“丢面子”…….
在“分享”这个点上,我觉得比“分享”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体验到什么是边界?什么是尊重?要让孩子明确的知道,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完全可以做主,愿意分享就分享,不愿意分享就不分享;让孩子敢于遵从自己的真实意愿,绝不会因此而被责怪和批评。
让孩子内心非常坚定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并且确信他的意愿是完全被允许的;这样不比“分享”本身更有意义吗?
记得以前陪女儿看过一本绘本故事,看完后果断扔掉……
故事讲的是“在大海深处,有一条非常美丽的小彩鱼,因为她身上长着七彩的鳞片,很多小鱼伙伴都喜欢她身上的鳞片,就来讨要;但小彩鱼自己也喜欢彩色鳞片,不愿意分享给别的小鱼,于是很多小鱼伙伴觉得小彩鱼自私,纷纷离开了它,小彩鱼因此变得特别孤独……最后为了重新得到朋友,只好把自己身上的彩色鳞片分享给小鱼们,大家又成为了好朋友,这个绘本故事旨在歌颂小彩鱼从不愿意分享到爱分享的好行为……”
故事的结局看上去似乎是皆大欢喜,但分明这是一个悲剧到爆的悲剧故事啊?怎么能牵强的把这作为分享的美德去教给我们的孩子?……
那些小鱼伙伴们,有没有想过小彩鱼没了那些鳞片还能不能活下来?
小彩鱼不愿意把本属于自己的最珍贵东西分享给别人,难道就是自私?(是不是大家都混淆了自私的概念?)
那些因为小彩鱼不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分享”给他们,就离开他的的伙伴们能算的上是朋友吗?因为别人不愿意给予本身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冷落孤立,究竟谁更自私?
最终,小彩鱼为了重新融入所谓朋友的群体,就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甚至可能是生命),这样的行为还值得歌颂吗?
………
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跟自私根本就是两码事。
所以,下次勇敢的告诉你的孩子——“你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就玩;不愿意就不给”仅此而已。
同样的,如果你孩子看上人家的玩具,你也要温柔的告诉那个孩子——“宝贝,你的玩具你愿意分享就分享,不愿意分享也没有关系,你的东西你说了算!”。
比起“分享”这个行为,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按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毕竟孩子的真实感受更值得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