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遗传病大致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外,还受环境因素影响,两者交互作用决定个体的表型。
多基因遗传特点
单基因遗传性状由一个基因(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不是连续的,这样的性状被称为质量性状。而在群体中呈连续分布,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差异
质量性状由单基因决定,呈多峰性(常2或3峰),存在有或者无的差别,不受环境因素影响,且可用孟德尔定律推算;数量性状由多基因决定,呈单峰性,存在多或者少的差别,易受环境因素影响,适用于统计学方法研究。
多基因假说由Nilsson Ehle通过对小麦种皮研究,在1909年提出,又称为Nilsson Ehle 假说。其要点有:1.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受两个以上的基因控制,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这些基因遵循孟德尔定律传递。)2.共显性(每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区别,而表现为共显性)3.微效基因和累加效应(又称加性效应)(每个基因单独对性状的作用微小;不同基因位点上的基因以累加方式协同作用,形成一个明显的表型效应。此外,目前认为在多基因遗传中,除了微效基因,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对性状有实质作用的主基因。)4.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决定最终的表型。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
易患性和阈值
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一个个体患某种多基因遗传病的可能性,称为易患性。易患性的变异与多基因遗传一样,呈正态分布。
当一个个体易患性达到一定限度时,个体就发病,这就是使个体发病的易患性最低限度,称为阈值。一个群体的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间距越近,则群体发病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遗传度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或遗传度。低的只有30%-40%,这时控制环境因素较容易控制发病;高的可达70%-80%,这时控制环境因素比较难以控制发病。
注意:遗传度是在特定环境中根据特定人群的发病率得到的估计值,不宜外推到其他人群或其他环境中。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1.发病率一般高于0.1%
2.发病率具有家族聚集趋势,同胞发病率约1%-10%
3.发病率可能会具有种族差异
4.随着患者亲属级别的降低,再发风险迅速下降,患者一级亲属具有相同的发病风险
5.近亲婚配使子女再发风险增高,但不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明显。
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估计
1.再发风险与一般群体发病率和亲属级别有关。
2.再发风险与亲属中患病人数有关
亲属患病人数越多,再发风险越大,这与所携带致病基因的多少息息相关。
3.再发风险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病情越严重,说明所携带的易感性基因越多,亲属获得易感性基因的可能性就越大。
4.再发风险与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有关
当发病率有性别差异时,发病率较高的性别其患者亲属再发风险低;发病率较低的性别其患者再发风险高,这称为Carter效应。
其原因是:发病率低的性别其发病所需阈值高,即所需要更高的易患性才会致病,所以患者具有较多易感性基因,其亲戚获得易感性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发病率高的性别其阈值低,所以患者亲属获得易感性基因的可能性较小,再发风险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