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728003/8ee54abeaedab945.jpg)
01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小的时候讨好家长,讨好老师,讨好长辈;工作了,讨好同事,讨好上司;生活中,讨好朋友……他们寄希望于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被需要”,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讨好的人讨好了身边的一切,却唯独没有讨好过自己,自己内心里不认同自己的讨好行为,经常压抑、委屈、自我冲突和内耗,导致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低,内心常常有空虚感。
孩子如果长期被忽视,被贬低,就很容易形成这种“讨好型”的人格。孩子认为只有讨好父母,做一个乖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和关注。
家长要关注孩子之关切,看到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家长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孩子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自我效能,长期下来,孩子就可以认可自己,最后,即便没有外界的表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效能感和价值感。
02
什么都无所谓,是人世间最惨痛的惩罚。
一段关系,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最糟糕的状态从来不是争吵和较量,而是发自内心的冷淡。
一个孩子,如果自幼不被爱,成长中发出的求关注的信号又被一次次漠视,用叛逆向父母发出呼救时,又遭到强力镇压,复仇不成又重新沦入控制之中,他最容易走向的一个极端是: 在丧失一切热望后,破罐子破摔,变成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给父母看。
如果我们的教养一开始就出了偏差,那么征战的亲子关系,会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变得格外艰难,幸福变得更加遥远。
虽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会引领我们去学习,去觉察,去改变,去突破惯性的厚茧,历经疼痛和蜕变,拥抱新生。
走向新生的路,最早开始于孩子出生时,其次是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