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乡土社会里的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里的差序格局

作者: 苏年_9d65 | 来源:发表于2020-05-28 23:23 被阅读0次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通过阅读费老文章,我尝试着得出一个答案,同费老自己的解释相照应,即在乡土社会里,存在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乡下人作为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几乎完全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没有太大变动。这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稳定性,社会流动情况极少。而人们又以村落的形式定居在一个地方,各村落间产生的孤立与隔膜使得乡土社会呈现出地方性特征。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一辈子都不会出现社会阶级的流动和变化,而面对面的乡村社会,则也演化成熟人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为形成特殊的乡土人际关系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上述乡土社会里独特的乡土本色,形成了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特殊的人际关系构成模式,即为“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是相较于西方的“团体格局”而言的。西方团体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而平等的,同时也是划分清晰,群己界限分明的,它体现出了一种强大的个人主义倾向。而中国乡土社会中独特的“差序格局”则是说,乡土社会中人与家庭和人与社会上他人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形式延展出去,而生成的一种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这里尤其要说的一点是,在差序格局中,“公私”“群己”具有相对性,即站在任何一圈向内看都可说是公的,向外看都可以说是私的,这就明显区别于西方团体格局中公私群己的泾渭分明。

    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极小,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之上的,所以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以亲属关系为重,其次是姻缘关系,继而为朋友、同学、熟人、陌生人……这种“差序格局”没有明确的界限,波纹所波及的远近和涟漪所泛起的多少是会变动的,可以称之为一种伸缩性。比如在西方团体格局中,家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包括丈夫、妻子及孩子,而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里,家庭的概念可以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小到一家三口,大到家族和天下一家。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也就是说,差序格局配套着一种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网的每一节都附着着一种道德要素,包括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等。而这些,也体现出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性。当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道德借助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发生作用,它势必会造成人们的思维固化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差距,例如家族中以父系一方为主轴,女子要遵守家法和三从四德,提出男女有别企图维持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差序格局中体现出的等级性注定无法与西方团体格局中的人人平等相媲美。

    “差序格局”所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格局,在当下仍然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我们和亲戚的关系总有亲疏远近,过年哪家送的礼重点,哪家薄点,也很有考究。同时,差序格局说的更直接点就是乡土社会是人情社会,是关系社会,有了关系好办事是当下普遍的社会现象。乡土社会里的人情关系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其中是很难出现类似于西方的那种无差别的爱的,而这种独特的差别和位序,却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大特色。  

        费老提出的生发于乡土本色上的“差序格局”,深刻洞察了乡土中国的特质和结构,也影响着现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和人际关系网的独特性,系统明了的为我们描绘了乡土社会的建构和特征,确是一个值得反复深入思考的命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社会里的差序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ct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