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年10月7日读书笔记

2023年10月7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3-10-07 18:44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467小时,第2398日

    阅读《贸易打造的世界》

    八十年前,史学家阿什顿( T.H.Ashton )就已称工业革命为“榨了三次汁的橘子”,意即已几无汁液残余的东西。但他仍另外写了本书谈工业革命,引发新的辩论。所谓工业革命,指的是大部分劳动力走出农、渔、林业,投入使用愈来愈强的机械装置以改造物品的行业。

    现代工厂的原型,乃是有大量工人非常专注且分工明确地在工作(而非在同一屋檐下工人一个挨一个但各忙各的),并且根据大量运用燃料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标准化产品所需的体力,制定工作时间。但史上第一个这样的地方,可能要到一个跌破众人眼镜的地方才能找到,那就是拉丁美洲的糖厂。糖厂将(若不尽快加工处理很快就腐败的)甘蔗压碎,烹煮,制成糖,以便运往大西洋彼岸

    就此而言,不只最早的工厂出现于欧洲以外;最早适应工厂生活的工人,也不是靠工资生活者,而是奴隶,不是欧洲人,而是非洲人。

    老实说,工业时代初期所涉及的,远不只是纺织品。但从几乎所有记载来看,棉织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工业化产业之一,因而,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里,对外贸易一直是极关键但有时遭低估的环节。审视其他产业,我们往往再度发现,自外进口初级产品是关键因素。

    对某种进口品乃至某类进口品的倚赖,很有可能是短期现象。例如欧洲在 1830—1950 年间进口了数量前所未有的粮食,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差不多恢复自给自足。但有些产品的长期进口却是不可避免。这就引发一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如果工业化国家(通常是强国)需要某些国家一直以农、林产品和原材料为出口大宗,他们是否采取了行动来防止其他国家工业化?如果有,这些行动有效吗?或者说,相反的,其他地方因为与已工业化国家往来,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化,至少对那些未面临特别严重之内部阻碍的国家而言是如此?

    即使在众所认定自由贸易的黄金时期,美国、德国都是靠着高筑关税壁垒,取得 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初期的惊人成长;当时其他许多国家也有某种保护措施。

    许多新设备,需要学习许多技巧才会操作,但那些是重新发明的技巧,记录于书上,无法隐藏不让人知。但如果说这些科技转移障碍正逐渐销蚀,新的障碍却正继之而起。

    科技愈来愈体现在昂贵大型的机器上,于是,对于欲迎头赶上的国家而言,取得科技的成本愈来愈难以负荷;科技愈来愈倚赖多种网络,而这些网络有时极昂贵。电脑、调制解调器或许相对来讲不贵,但稳定的电力和不受静电干扰的电话线路则颇昂贵。

    17 世纪时,一座甘蔗园可能已动用两百名奴隶和自由人,加上压榨机、蒸煮室、加工处理室、朗姆酒蒸馏室、仓库。这不只要用到一部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批人力,还要投入数千英镑的资金。

    我们把糖当作娱乐消遣性的产品,当作从风光宜人之加勒比海岛屿进口的东西,但它其实是最早的工业产品,是奴役数十万奴隶,驱使他们将汗水化为甘甜的残酷主子。马克思论道,“以领工资的工人为幌子的欧洲奴隶制,是以新世界赤裸裸的奴隶制为基础的。”照他的思路,他很可能还会说,加勒比海的工厂正握着一面镜子,让欧洲能从那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工业化未来。

    两千多年前,印度人已知棉花,也懂得使用一种很近似现代轧棉机的机器;然后,棉花慢慢往东、北、西方散播。棉花比亚麻纤维更容易纺成纱,且织成的衣物穿起来更舒适得多。到了约 1300 年,棉花已散播到从西非到日本的广大地区。

    欧洲人不遗余力想学会将丝纺成纱,以自行生产丝织品,相对的,棉树却从未大规模进口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因为亚洲多个地区,为了在棉花纤维上达到自给自足,生态环境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在日本,种植棉花所需的生态救济物来自大海。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期,日本渔业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库页岛海域(为此与正往东扩张的俄罗斯发生多起激烈冲突),但渔获大部分不是拿来吃,而是用作肥料,且大部分用在棉田上(中国、日本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稻米,只要一点肥料就有非常高的单位产量)。

    18 世纪的诸多发明,使欧洲人得以用机器将棉花纺成纱,将纱织成布,成效惊人:每小时的纺纱量,在短短几十年间增长了约百倍。用机器将含油而坚韧的亚麻纺成纱,较为棘手,欧洲人花了更久时间才解决这问题。

    事实上,直到 1860 年代时,埃及的棉花栽种都只限于穆罕默德 · 阿里的后代和其亲戚所拥有的土地和附近。即使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埃及棉花输出达到巅峰,也只有两亿磅(约美国 1860 年出口量的 12% ),价格比美国棉花高得多。更重要的,即使是那种程度的产量,都大概无法持续下去,更别提进一步增产。

    19 世纪工业看似已臻现代,其实仍属自然界的一部分。英国的富强让它能想办法增加棉花生产;英国的科学却仍无法造出人造纤维,也无法快速生产能在新地方长出棉花的种子,或生产能长出较长纤维棉花以符合纺纱机需要的种子,以取代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短纤维棉花。

    《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如今常被视作自由贸易的宣言,且反映了日益壮大之英格兰商人阶级的集体精神,但该小说作者笛福,就在这时为保护主义者效犬马之劳,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宣扬反对进口布料的理念。

    内格罗斯贸易大为兴盛, 1932 年时蔗糖出口超过一千万吨。如今该省仍为菲律宾创造许多外汇,菲国最有钱有势的诸多家族,大部分仍以蔗糖为家族产业的基础。

    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无暇东顾,这三个城市的工业利润都大幅增长,但除此之外,孟买和远东那两座同性质的城市,却际遇殊途。在“一战”期间和战后几年,大阪、上海的现代纺织厂,产能都暴增,国内产量的增加,弥补减少的进口量还绰绰有余。在孟买,纺纱机的总数在“一战”期间几无变动,印度境内机器制布料的消耗量掉了超过两成。

    上海的工业投资就在 1918—1923 年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达到巅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孟买纺织厂只增加人力而未扩厂,外国纱和布一度再进口,他们就只能裁员(和降低工资)因应。

    一些新的进口品( 1920 年代后主要是化学肥料),无疑是获致这农业成就的功臣,但关键仍在农民的勤奋和一些较不起眼的科技创新。插秧这项费工的劳作有了新方法,从而提高了产量;收割后,未像老一辈农民放几天假庆祝丰收,而是更勤于收拢、焚烧稻壳,使害虫更难繁殖。这些创新和其他创新,使单位稻米产量从 1870 至 1940 年增长了一倍。但最重要的是,被高税、上涨的地租和其他负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农民,想到办法利用同一块田生产蚕丝和稻米,增加了他们所亟需的现金收入( 1878 年时地租约占平均收获量的 58% , 1917 年时上涨到占 68% )。

    1870 年后,有了真正的突破:新蚕种问世。这种蚕若照料得法,加上施用某些化学药物,可以使其改在 7 至 9 月间孵化。这所费不赀,也不容易,但奏效。 1880—1930 年,蚕丝产量增长了将近九倍,而农民一年中干活的平均天数却只增加约 45% 。

    从大部分指标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本农民,生活水准和七十五年前的日本农民一样。他们辛勤付出,成果由后面几代人享受,包括那些在新工厂觅得工作的人,那些卖农地给新兴郊区的人,还有那极少数仍在土地上干活,而如今靠着前辈付出无数辛劳所建立的现代部门营生的人。

    液态燃料与固态燃料不同,能够用于内燃机,内燃机大约于 1860 年首次风行市场 —— 正好是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眼商用油井一年以后。内燃机不仅比蒸汽机更有效率,个头也小得多,因此它们开辟了一组从汽车和摩托车到电锯的新用途,靠蒸汽不太可能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有这些用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年10月7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dv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