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事情总是辩证的,我们竭尽所能的去爱孩子,就是因为有一天孩子要离开我们独立成长。
其实有时候教育的过程和我们十月怀胎的过程很像。十月怀胎时我们不断的为孩子输送营养,我们关心孩子各项生理指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和我们的分离做准备。就连最后两个月的胎动都像极了孩子的青春期的躁动。当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忐忑而幸福的等待孩子的诞生。但是当脐带剪断的那一瞬间开始,我们的给予开始困难,孩子的需求开始日益变得复杂,但不管怎样孩子又一次开始做与我们分离的准备,这一过程我们大概的可以认为以孩子青春期的结束为结束。
这时问题来了,十月怀胎我们都很清楚给孩子什么,怎么给,那这一过程我们给什么又如何给到呢?
首先是给什么?给到孩子未来独立后所需要的。
孩子未来需要什么呢?许多人的答案不一,但都跳不出孩子未来成功、幸福所需的各种特质,我习惯称之为健全的人格素养。美国正面心理学协会曾经做过一个长期的调查,调查发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各个群体总有一些人会较为成功和幸福。比如在学校里总有一些孩子的成绩会优秀一些,在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做的会好一些,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让家庭的幸福感更强一些。通过对这些人的研究发现他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研究人员最后总结出了七大特质,分别为“Grit坚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乐观态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我们国家也在研究适合我们的孩子和国情的核心素养。这些才是孩子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所不断强调的习惯养成,无非是希望将这些特质通过习惯的养成固化为孩子的行为本能。
那怎么给呢?如何将这些特质成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呢?这就要依赖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了。
第一、我们要陪伴出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一条无形的脐带,为孩子输送足够的健康的心理营养。
第二、陪伴决定着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吗?全然不是。其实陪伴决定着环境,什么样的陪伴决定着孩子对环境有什么样的感知,也就决定着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尊重孩子生命的陪伴,孩子就会感知到环境的安全,他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之中。总是指责抱怨的陪伴,总是用粗暴的命令打扰孩子的陪伴,孩子就感觉到无所适从,孩子实际上就处于一个缺爱的环境,我们给予再多孩子也会缺爱。
陪伴的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孩子构建未来所需的健全人格素养特质,所以好的陪伴是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能够实时汲取爱的心理营养的陪伴。好的陪伴是让孩子具备足够独立自主能力能够自信的独立成长的陪伴。好的陪伴是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和思维习惯的陪伴。好的陪伴是让孩子能够形成支撑他一生成长的健全人格素养的陪伴。
总之今天的陪伴是为了明天的分离,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