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我读的这个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王义国翻译的版本。1845年,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记录。本书共由18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的。
第一章 “节俭”。
这一章更多的是作者关于生活的思考,我们是否需要奢侈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房子、服饰、家具、食物等等的意义。也许正因为作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了深度的思考,这一张占据了本书计划25%的篇幅,其中关于房子、服饰等等的思考也让我思考,我们对于这一切的要求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它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必要的遮风挡雨、保温,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玩转表达自己财富的手段呢?如果回归初心,我们现在追求的这一切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呢?
第二章 “我的栖身之处与我的生活目的”
主要介绍了作者所居住之地及其周围的景色,以及意识到的生活的目的:不管生死,都应该追求现实。
第三章 “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经典,阅读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成长,而阅读对于人类又会有什么意义。
第四章 “声音”
瓦尔登湖周边的声音,风的声音,各种小动物的声音,生活的痕迹。其实真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会觉得声音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享受。
第五章 “孤独”
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孤独。独处真的只会给人带来寂寞吗,还是会给人带来享受?和自己的相处可能会更让人学会思考,和与自然的融合。
第六章 “来客”
作者与“来客”之间的交往,关于生活、思想的方面的各种交流。
第七章 “豆田”
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第八章 “村子”
作者与周边村子之间的交流,“梦游一般”的深夜回家的过程。
第九章 “池塘”
去池塘钓鱼,泛舟其上,看游鱼,看湖色,看湖岸,看水天一色。不仅仅是瓦尔登湖了,周边多数的湖泊作者都进了“探险”。
第十章 “贝克农场”
作者与贝克农场的约翰·菲尔德一家的沟通,其实也是作者一种思想的输出,作者想让这一家人明白,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没有比较如此辛苦。
第十一章 “更高的法则”
这一章稍微有些宗教的理念了,关于饮食(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指荤素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个和欲望、道德等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饮食的选择可以建立一种与美德之间的联系,让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摆脱沦为禽兽的苦恼。
第十二章 “野兽邻居”
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那些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彰显着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
第十三章 “乔迁之喜”
为了迎接冬日的到来,作者对自己的居所做了一定程度的“升级改造” ,让这个房子可以更加的保暖,度过瓦尔登湖边的冬日。同时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来到了这个“家”里,和作者一起度过冬日。
第十四章 “原居民和冬天的来客”
原来住在附近人家的故事,以及在冬日里到来的访客,那些“一起度过充实的时间,久久不能忘怀”。
第十五章 “冬天的动物”
作者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第十六章 “冬天的池塘”
作者在冬天如何钓鱼,如何测量池塘的深度,通过这些事情来思考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十七章 “春天”
作者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
第十八章 “结束语”
作者做了最后的阐述: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