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儒者的困局孟子篇之二

儒者的困局孟子篇之二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02-23 22:25 被阅读0次

原创

战国乱世,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人性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离大道越来越远,离礼义越来越远,儒者深河难涉,举步维艰,这是儒道礼义的困局,但是孟子却敏锐地看到了这纷争无道的乱世,其实也是王者兴起的最佳时机。

(五)功败垂成

孟子曾力劝齐宣王,”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现在的形势非常有利于王者一统天下。理由有二。

一,现今天下纷乱已久,百姓水深火热,他们盼望有道的君王就像久饿之人渴望食物,久渴之人盼望水饮一样急切。这时只要哪个君王举起仁义的大旗,践行礼义 ,施以仁政,民众就会像倒捆之人得到解脱,窒息之人得到呼吸一样高兴。自然四方来投,八面向往,一统天下就会事半功倍,易如反掌。

二,七国争雄已成定局,而七国任何一国,都是战车万乘,甲士百万,无论国力军备,都远胜商汤武王。无论哪国尊礼崇道,以如此强大仁义之师征伐天下,必定所向披靡。

就以齐国而言,泱泱大国,面海背山,地过千里,无需开拓,民众众多,无需聚集,只需君王尊礼崇道,践行仁义,则万民归心,天下向往 ,无须征战,功业可成。

但齐国君臣又怎么会看到这一点,两代齐王都延续着桓公管仲时的霸道之术 ,被霸道强军取得的一点成绩蒙蔽了双眼,总想着以武力才能并吞天下,束缚在霸道思维上止步不前,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机。

但天下又有哪个诸侯能看到这一点呢?纵观天下大势,尽揽古今变化,只有圣人能做到,但他们是孤独的,他们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去左右时代。

而上天,又给了齐国一次一统天下的绝佳良机。

公元前315 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内战数月,死伤数万,血流成河。一时国乱无主,人心崩溃。

孟子力劝齐宣王,现在伐燕,正是周文王,周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可失掉。于是齐军打着讨伐子之,帮助燕国平乱的旗号,大举伐燕。

燕军无心恋战,不作抵抗,望风而降;百姓受燕相子之之害已久,对打着仁义旗号的齐军夹道相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于是齐军轻而易举占领燕国。

齐军举手之力就占领了战车万乘,甲士众多的大燕,确实出乎意料 ,不但其他国家来不及反应,插手阻挠,而且燕国民众对齐军大义援手感恩戴德,民心向齐。这时齐国只需控制局面,施以仁政,拉拢士人,安抚民众,大燕就会成为齐国的一部分。

齐国瞬间就会成为战国时的超级大国,无论财力军备,都会对其他五国形成碾压之势,一统天下,似成必然。

但齐宣王没有听从孟子的另外一个建议—善待燕人,施以仁政,安定民心。而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开始在燕国为所欲为,虐杀民众、破坏宗庙、抢夺宝器,露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燕人瞬间对齐好感全无,认为自己引狼入室,懊悔不已,民心哗变,孟子的计划,即将功亏一篑!

孟子只能一声叹息,上天垂青齐国,给了齐国如此良机,却把握不住,功亏一篑,可惜呀!是啊!在齐国都没有礼义仁政,又怎么可能在被占领的燕国推行呢?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吞燕,一家独大,又看齐国在燕不施仁政,纷纷蠢蠢欲动,欲联合兴兵伐齐。形势瞬间急转直下。

孟子建议宣王,时机已失,赶紧在燕国停止暴行,放出俘虏,归还宝器,依据燕国民心为他们选一位国君,然后迅速撤军,这才是上策!

宣王犹豫不决,到嘴的肥肉怎肯轻易吐出,于是迟迟没有退军的打算。但燕人的愤怒早已势成烈火,反抗此起彼伏,各国大军压境,齐国已势同骑虎,不得已仓皇撤军。齐宣王只能悔叹“甚惭于孟子”!

经此一事,孟子对齐宣王彻底失去了信心,齐国不行仁义,导致天赐良机也白白浪费了,齐国再难施仁义,也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他萌生了去意。

可茫茫天下,哪里会有能行仁政的地方?哪里又有尊礼崇义的君王呢?

那个时代的诸侯,被利欲诱惑,被时势压迫,被近臣蒙蔽,早已远离了大道仁心,要改变他们,难如登天。孟子曾在和戴不胜的谈话中感慨世间的现状和君王的改变之难。

“如果有一个楚大夫想让他的儿子说齐国话,找了一个齐国人教他,可他周围无数的楚国人无时无刻不在他耳边说楚国话,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干扰他,所以就算每天狠狠鞭笞他,要想让他说好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可如果把他放到齐国呆上几年后,就算用鞭打来强迫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天道沦丧,世风日下,强大的逆流在席卷着这个时代,现在的诸侯就是那个齐国小孩,即使他被礼义之道打动,想施行仁义王道,可他的左右近臣都在不约而同的以私心、功利、霸道来干扰他、阻挠他、影响他,他还能不为所动,不改初衷地施行仁义吗?

天下没有哪个君王能做到,孟子也不能凭一己之力去改变,大道隐没,清醒者必然孤独,他认为此时的黑暗世道其实是王者崛起的最佳时机的睿智俨然成了一个假命题,一个停留在硝烟云端的理论,而机会,早已在世道沧桑中慢慢流失。

留给孟子的,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前方!

相关文章

  • 【史记成语(四十二)】千载神州——古今一叹

    [成语]:赤县神州 [释义]:中国的别称。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

  • 五古轱辘两阙

    五古轱辘.诗为儒者禅 诗为儒者禅,晓习惠风难。 云开天地阔,不语何成篇。 相顾何烦煎,诗为儒者禅。 卧看风水起,无...

  •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二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二 席上之珍以待聘 孔子是在阳货的劝说下才出来做官的。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

  • 儒者的最高境界不是富贵,而是这两个字!

    《中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诚”,“至诚”更是儒者的最高境界,一个“诚”字,究竟有怎样的玄机? 所谓中庸,子程子...

  • 孟子他说

    孟子他说已经读到全书的三分之二处,越看越觉得心慌意乱。 作者一直在借助种种西方学说黑孟子,嬉笑怒骂几乎将孟子扁到一...

  • 视角学实践论(19):【训练视角】他山之玉(6)

    5)存养法(之二) 在孟子的存养法中,除了“存心养性”外,还有一种“存心养气”法。下面就说说这种修法。 在《孟子....

  • 他们笑了

    一 黄河与长江,是两种价值观塑造。 孔子、孟子,都出生在黄河下游,构建了孔孟之道。黄河文明,也就有了儒者风范,家国...

  • 轱辘体五言古诗——诗为儒者禅

    其 一 诗为儒者禅,开合万千篇。 善念原如水,不争寰宇宽。 ...

  • 古绝轱辘体:诗为儒者禅

    诗为儒者禅,素简淡如莲。 陋室书香袅,清茶伴管弦。 淡墨写华篇,诗为儒者禅。 清风常伴左,明月挂窗前。 凝情寄素笺...

  • 非儒——正统道藏影印版

    题注:非儒篇儒者校改不严重。 非儒下第三十九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者的困局孟子篇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pt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