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出门遛弯,看到有一位三四岁的小朋友蹲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在看地面,旁边站着陪伴她的家长,家长催促小朋友回家吃饭,小朋友还是一动不动的蹲在那里。家长去拽小朋友。
小朋友:“妈妈,再等会,再等会,你看,小蚂蚁和我在一起玩耍呢”。
妈妈,“回家吃饭了,有时间再玩”。
小朋友:“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妈妈:“到点吃饭了,吃完饭再玩”。
小朋友:“我再玩五分钟儿”。
妈妈:“不行,刚才就说了再玩五分钟。我数,1,2,3,你不回去我就不要你了,走了”。1~,2~,3~~
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走出了我的视线~~
具体场景脉络分析:
妈妈想要做的:回家吃饭。
小朋友想要做的:再玩一会儿。
如何让孩子回家吃饭,妈妈采取的方法是:你不回去我就不要你了。
如何和妈妈协调再玩一会,小朋友采取的方法是:表达自己想要再玩一会的愿望。
最后的结果是:小朋友屈从于妈妈,放弃了自己想做的,和妈妈一起回家。
心理学和生活联结:
每个人都有自主动机,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说算,比如几个月的孩子会选择ta喜欢的人抱ta,这一特点从孩子学会说“不”的时候开始,更加突出。
那如果小朋友和妈妈之间出现矛盾,两个人想要做的不一样,如果孩子一直依从于妈妈的要求,孩子可能会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如果一直依从于孩子,家长偶尔一次不依从可能导致孩子的全面爆发;作为家长怎么调整在依从孩子和依从自己的想法之间灵活调整,彼此合作呢?
妈妈可以尝试一下:
小朋友:我再玩五分钟。
妈妈:好吧,五分钟后我们回家(满足孩子的要求)。
妈妈:五分钟了,我们回家。
小朋友:妈妈,我们再玩一会吧。
妈妈:(蹲下身子,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知道你想再玩一会儿,我要回家了(把关注点放在“我”身上,我要做什么,把一部分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小朋友:那,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