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过人物了,突然涌起一股冲动想要记录下今天下午与我有过交谈的小陈老师。
其实我已经不确定自己是否与她有过面对面的接触,只知道我是一定和她同行出游采过风的。可能三两次,也可能仅一次吧。
除了组织本地会员,我所加入的三清媚文学会也经常邀请外地各省女作家一起采风,途中,我就常听到有人“小陈老师,小陈老师”地叫个不停。听多了,心里便也记下了这个名字。但对于其人其貌,始终没有印象。毕竟,三清媚大咖众多,我还没有勇敢到主动去结识她。自然,她也是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的。
除了偶尔采风时的耳闻,再看到关于小陈老师的信息就是在文学会毛会长的朋友圈了。每次采风过后,毛会长都会第一时间转发大家的作品,同时配以热情满满的文字进行介绍。我好多次看到她转发小陈老师的文章,才了解到“小陈老师”只是一个笔名,她的真名是苏立敏,身份是河北女作家。结缘三清媚后,小陈老师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江南领域,每次参与采风,作品都是写得是又快又好又多,往往其他会员一篇还没写就,她就已经两三篇出炉了。
也不记得是哪次崇拜至极于是主动加了她的微信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自从与她成为微信好友后,我就经常在朋友圈欣赏到她的文图兼美。如果说朋友圈也有质量高低之分,那她每次发布的文案与配图绝对属于超高质量。都说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绝不会敷衍马虎任何一条朋友圈,具体到几幅图,怎么摆放,甚至每个文字,他们都会仔细斟酌,极其讲究。小陈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读她的朋友圈,无疑是在领略一段段精美散文,短则短矣,意境优远绵长,哲理深刻隽永。图片往往也都是唯美风,我不知道是她自己拍摄而来还是其他途径求得,总之,都很让人赏心悦目。
后来,我也不知道是哪次手机卡顿还是丢失等原因,我清理了通讯录里很多不曾谋面的好友,尤其是外地的那种一面之交之后就再也没有往来的,我基本都清理了。小陈老师应该就是这个时候离开了我的视线。
我想,对于堂堂一个大作家而言,加她的人肯定是很多很多,而她也未必都记得谁是谁吧。
一转眼,似乎过了很久,虽然我的记忆里一直还有小陈老师这么一个人,但实在与她早就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了。我都不知道我们当初究竟有没有私聊过。
然,就在昨天,破天荒地,我因为手机放在家里充电,空手去了学校,下午放学回来后就发现手机里有小陈老师添加我为好友的信息。申请验证留言是:毛会长让我采访你。
我的第一反应是讶异,毛会长怎么会安排小陈老师来采访我呢?虽然对于采访一事我是略有所知的,可能是上个月里的某天,我在毛会长圈里看到她发布的几张人物采访截图。我当是文学会最近的一项活动,而我因为怀了二宝,已经有近半年没有参与会里的活动,也也没太关注会里的动向了。会长还记得我?还让小陈老师来采访我?
相比其他会员,无论是个人才情还是对会里的付出与贡献,我都是排不上号的呀,会长还念着我吗?但我也深知会长向来雷厉风行,她决定的事就不喜欢拐弯抹角,推来推去。
其实,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对于既成事实,客套与推辞往往无济于事,除了无端浪费彼此的时间。这样想着,纵使忐忑,纵使惭愧,我还是立马通过了小陈老师的好友验证,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未能及时回复的歉意。同时,我也想看看小陈老师是如何做人物采访的。
聊过几句后,才知道小陈老师最近都在采访三清媚会员,已经完成了五十多篇采访稿了。暗暗佩服之余,我也开始直奔主题,问小陈老师将以何种方式进行采访。小陈老师更是快人快语,问我最近两天是否有空,她会在我方便时与我微信语音通话。
这下子轮到我发怵了,采访别人的事我也曾干过,被人采访且直接语音通话的方式还是第一次,这也太考验人了嘛,她会提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思考?如果是这样的方式,我连组织语言的时间都没有啊。
可能是感觉到了我的不安与畏惧,小陈老师发来语音说:仲敏老师,你不要有负担,很简单的,你就跟我讲讲你与三清媚的故事,怎么认识的,加入的,有哪些往事。然后我会根据你的讲述整理出文稿。
听完小陈老师满含笑意的几句北方腔,我瞬间感到放松了许多。既是为了方便她尽快完成采访任务,也是为了挑战自己,我同意后天(周四)与她联系。因为今天上午三节课,下午又要参与听课与上晚托辅导课,我怕时间紧,讲不清故事。小陈老师愉快地答应了。我也决计夜里睡觉时好好回忆回忆自己与三清媚这几年的缘分。
但,就在今天下午听完一节课后,我一看还有近一个小时才上晚托,心想小陈老师说采访只需要20分钟,不如我就约她今天吧,说不定明天又有其他事,采访就得再改期了。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信息过去,小陈立马就回复说现在可以,如果我要明天也行。然后我说就现在。紧接着她的语音通话就拨过来了。
简单的寒暄过后,我从2016年的三月讲起,自己第一次怎么参与三清媚的活动,写了什么文章,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直至学校成立文学分会,邀请名家进校等。最后又讲到会长本人和文学本身对我影响,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受变化等等。不知不觉,十几分钟一晃而过。中途小陈老师只说信号不好让我重复了几句话两次,其他时候她都一言不发,任我沉在回忆里不可自拔。
后来,挂掉电话一看,我们通话时长仅16分钟。还没有到她所预定的20分钟。我觉得自己语速一定过快了,如果她没有听清楚怎么办?如果我普通话不标准导致她语音转化文字不便怎么办?她用的是什么软件?我这样没停顿的,一股脑的倒出来,会不会让她很有负担?
正懊悔着,担忧着,搭班老师过来找我有事,我随即去了教室就没顾得上再与小陈老师继续交谈了。
大约五点左右,具体说是4:59时,小陈老师发来了她整理的采访文稿。洋洋洒洒一千六百多字。天!距离我们通话才两个小时,她就完成了采访稿!而在我之前,她还采访了另一位会员。今天已经写了两篇。这速度!
我带着难以言状的震撼与敬佩拜读了她的文稿。我说过的话她几乎是一字不漏全记下了,各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她也添加得非常自然、妥帖,既没有过份夸大,也没有肆意渲染,准确而又得体地表达出了我对于文学、文学会以及会长的感激与珍惜。
这才是真正的高人!不仅速度快,组织文字的能力更是无懈可击,开头与结尾都让我觉得很是欢喜,标题更是用上了我第一次采风作业标题中的部分文字《廖仲敏:遇见三清媚,遇见美》。由衷地欣赏着这种文风的采访稿,客观、真切、入心。
表达完自己的敬意与谢意,我又趁机请教小陈老师这番功夫如何练就。小陈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小文,写风的。优雅洒脱,干净利落。我正苦恼自己不会写自然景象,说看到最近银杏叶落,奇美无比,却无法付诸笔端。小陈老师立马又发来自己前不久刚写的《银杏树下》供我学习。
这真是常寻高人何处有,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与小陈老师的短暂接触,给予我的却是极大思想波动与深刻感悟:写作这件事,有素材与灵感是一方面,勤奋、主动与速度更是我们需要好好磨砺的基本功。
感谢小陈老师,感谢三清媚,在这个午后,经由一次采访,再次促发了我的回忆、思考与记录。
图片来自小陈老师公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