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督教世界- 马丁·路德

基督教世界- 马丁·路德

作者: 焦恍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2:05 被阅读0次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出生于德国。

    阿奎纳去世的两百年后,又一位重量级的教士登场亮相了。跟我们介绍的前两位相比较,这位路德先生可能没有他们那么学富五车,智慧超群,在宗教世界里也没有那么超凡入圣的地位,但要论历史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近现代世界的影响力而言,路德远高于他的前两位先驱。理由也很简单,前面二位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基督教的建设者,他们不遗余力地推进基督教的地位,但路德,却是主要以一个“破坏者”的形象出现的。他分裂了基督教的世界。

    他是怎么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的呢?其实,说来也简单,可能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了,和那些在历史中成就了伟大功业的人一样,其实主要是时代使然。用宗教的语言来讲就是,“上帝”选择了他去颠覆那个时代为非作歹的教会组织。

    路德出身于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学习法律,本来完全可以靠这个本事跻身社会上层,实现他父亲光宗耀祖的梦想。但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路德是个敏感的人,他要追寻的是所谓真理,而自小的宗教教育已经无法给他动荡不安的心灵予以这方面的安慰了,他必须要自己进行追寻。后来的路德放弃了自己的法律专业,转而进入神学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最终加入了神职人员的行列。

    但遗憾的是,经过多年在神学院的学习和刻苦钻研后,路德依然无法为自己苦闷的心灵找到出路。这其实真的不能怪路德,他生活的时代已经不是中世纪的环境了,欧洲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外来冲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倾向已经隐隐在望。看一看路德接受的具体教育科目就明白了。

    从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文学士。他的学课包括拉丁文、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道德学和音乐。

    还有他后来选择的法律专业。这能说明什么呢?这么说吧,任何知识不可能是单纯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或多或少地互相联系着,并且隐含着更为深刻的东西,比如,你总想问这些所谓知识它为什么会成立,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则在支撑着它的合理性。随着这些疑问的增加,人们总会追溯到最后的终极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大背景了。

    恰巧路德就是具有这样敏感心灵的人。他一路追问下去,最后发现这些问题的尽头横亘着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这就是当时的基督教会。最终关于这些终极问题的解释都要由他们说了算,可是,他们明显说得不对啊,因为现有的那些确实的知识体系用他们的解释就无法说通,无法调和的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说白了,路德遇到的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基督教会过分组织化,官僚化的自然结果,教会越是想掌控一切,却越没有能力来进行掌控。用中国人的古话来进行个解释应该是适当的,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基督教世界行进到了需要分裂的时候了。

    据说,路德是在一个教士们进行苦修的高塔之上受到了上帝的启示才大彻大悟的,反正这个事情也无伤大雅,我们姑妄听之吧。总之,路德认定,上帝对个人的启示和恩典无需通过教会的中介,甚至造成当时社会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的恰恰就是宣称掌握着真理的教会自己。

    1517年万灵节前夕,由于教会在路德所在的教区大肆贩卖所谓的“赎罪卷”疯狂敛财,终于使他的怒火再也无法按捺,他以“大字报”的形式,写下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强烈反对销售“赎罪卷”,这使得他走上了与传统教会彻底决裂的道路。

    其实这九十五条的目的并非是号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学教授的身份将赎罪券的神学提出来讨论罢了。路德反对赎罪券的曲解和误用,这不但对人的得救不利,还影响了教会的正常运作。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国的钥匙在教会手里,一个人进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们最怕的是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因此他们相信只要用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张赎罪卷能缩短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而赎罪劵可以在教堂里购买,因此当时的教堂和牧师都很有钱。马丁路德发现这样的说法与作法完全不能见容于圣经与理性。赎罪券的买卖鼓励了处于罪恶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饶恕。就这一点,路德的神学与天主教会的神学有明显的不同。1530年路德在奥斯堡会议上为新运动作了解释,他的改教运动已把基督教欧洲一分为二,更正教会产生了三个主要路线:信义宗改革宗和英国圣公宗。更正教会主张信徒应该直接和基督联合,因为基督是救恩的唯一来源。他的救恩借着圣灵的能力和上帝的道的教导,临到悔改的信徒。不用玛利亚,也不用圣职人员作祭司来做代求人。上帝会向他的儿女说话,透过先知使徒、透过圣经、借着个人的启示,上帝以爱心向受造的人类说话,只要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凭信心可以听到上帝的话并回答他。

    路德的余生是在与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度过的,他后来还被罗马教廷开除了教籍,这当然是自然的。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对路德的生活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16世纪的教廷已经没有昔日的权威了。要知道,在庄严的宗教世界里,被开除教籍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宣布了一个人根本不具备人格,人类社会可以像对待野兽一样随意处理这个人的存在,这是比死刑可怕得多的惩罚。早先的一位英格兰国王因为触犯了教会的权威而被处以开除教籍的惩罚,据说这位国王是在大雪地里光着身子站了好几天,并且亲吻教皇的脚表示忏悔才让教会收回了开除教籍的敕令。

    路德实际上获得了来自多方的保护和支持,尤其是那些手握重权的封建统治者,他们早对罗马教会的横征暴敛十分不满,正在寻找他们在精神世界的代言人,路德的出现很对他们的胃口。这大概也说明了实际上路德时代的欧洲社会事实上已经内部分裂了,大家等待的只是一个契机,一根导火索而已。而路德正是这样的导火索。

    总之,路德之后,表面上铁板一块的基督教世界正式分裂开来。不太细究地说,欧洲大陆的基督教会分裂为后来被称为天主教的一块,和包含了诸多新兴教派,统称为新教的一块。这样,再加上早期就分裂出去的东方的东正教会,传统的基督教世界呈现出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最后,再来说几句路德的闲话吧。

    路德不是一个学问家,他身上完全没有一个学者的风度。虽然他早年也的确出于心灵的苦闷而苦苦地追寻真理,但这只是他一生追寻的出发点,他从来也没有,当然可能是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他去在真正的学问上有所精进和增益。凭他的声名所创立的新教,路德宗的核心教义,所谓“因信称义”与其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神学结果,还不如说是一种直觉和一种宗教感情的直接表达。而且,据说,路德非常反感别人在神学问题上对自己的理解指手画脚,他只认为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才是唯一正确的,显然,这是另外一种独断,或者说一个教士的态度。

    路德是一个德国人,他具有很典型的当时德意志人的特点,粗鲁,直率,执拗等等。传记作家罗兰·培登说,1546年路德逝世时,已经是一个“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放纵自己,有时还有点粗鄙的老人。这和他年轻时候的基本气质大体上是一致的。他反对教会贩卖赎罪卷的时候,也并不是出于深思熟虑,而只是出于一时的激愤,他并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与罗马教会的彻底决裂,并将自己推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可是交锋一旦开始,他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生死相搏之中。

    据说,进入老年的路德看到遍布全欧洲,因为宗教纷争而引起的动荡和流血不断的混乱之后,也曾深深自责。他以为这里面有他很大一部分的责任,这个事实也从侧面说明了路德本人历史感的缺乏,他其实对他所处的时代最为深刻的本质是没有认知的。这应该是当时西方世界知识分子们集体的盲区。他们在无意识之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总之,马丁路德谈不上是一个圣人,一个完人,甚至和这两个名词都不太沾边。但他是一面旗帜,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标志。他的胜利,是一种纯粹意志的胜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督教世界- 马丁·路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rx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