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为什么人们往往很难将学到的新知识转化为行动”这个问题展开,首先阐明在知道-运用之间,我们常常漏掉了知与行之间的重要一环,那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生活中我们也很常见,网络中经常有各种鸡汤文,我们往往是打完鸡血为之振奋然后又恢复经常性的混吃等死。仅仅通过一句话是很难让一个人产生持久的变化的,当我们要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
我们必须要经历完整的记忆信息流程,“输入-保存-加工-输出”,这个过程我们会间隔性地不断重复这条优质信息知道它能被我们自如运用。
知与行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通常存在三个层次的原因,第一个是知识层次--信息过载。不断地接触新信息新知识,却没有整合到自己的思考网络中,
没有跟自己固有的知识联络起来,就无法被索引被应用,最后只会变成片面的单独的碎片化信息,不仅无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还会造成大脑堵塞。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专注、少而精,我们最好在短时间内针对性地学习关键问题/知识点,并将所学知识纳入到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提高认知维度。
第二个层次是态度层次--消极过滤。因为人类是早产儿,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存活下来,因此从小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成就来赢得关注,而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年少时都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当我们的积极行为被忽略没有受到应有的肯定时,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怀疑和对世界的怀疑,
导致以后再接触新鲜事物和信息时,我们都会用消极思维和封闭的、判断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过滤,本来我们可以听到100%的声音,正因为我们的消极过滤系统让我们只会去接受、相信、理解符合我们固有思维态度的信息,往往只有10%的信息能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绿灯思维去当一个可能性思考者,带着“我该如何应用”的态度去聆听,并不断寻找机会来应用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每次接触新信息时,设法敞开心胸,积极发现其正确和优势,持续告诉自己:“我知道这个信息一定是有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里呢?”这样来引导自己去寻找发光点。
而第三个层次,行为层次则是最难改变的。因此在接触新事物之后,如果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我们很快就会恢复旧有的习惯。我们可以使用“指导-支持-问责”三部曲跟进计划,通过“告知-演示-尝试-观察我-表扬我的进步或进行修正”来帮助我们建立新习惯。
当我们持续实践这个过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可能发现,你已经成为了“自己告知-付诸实践-表扬或修正自己的进步”的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