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备忘录
写备忘录最脚踏实地的办法就是踩点。哪个点印象最深刻,哪个点触动了你的内心,哪个点让你至今还在细细嚼味,就让自己沉下来,静下去,深挖一番,一定会淘到宝贝的。上周泥鳅般的滑过,也没觉得有多自在,不过原谅自己的偶尔小轻松。
场景一:男孩经常和儿子一起玩耍,偶尔一起吃饭,儿子会对我说我不吃这样,不吃那样。此刻男孩一定会说,阿姨我最爱吃##了,阿姨我样样都吃。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心中都不是滋味。原因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直到这次课程完,DK的问题,哦!才恍然大悟。男孩的母亲生下他不到一个月就离家了。奶奶及时补位,孩子经常会称奶奶为妈妈。以前也以为就算妈妈离开了,奶奶爷爷还有一大家子人都那么关心疼爱孩子,应该不会太坏,最多也就是溺爱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其实不然,母亲的离开导致孩子完全失去了原生的,先天成长的客体养分,甚至比新生婴儿吃不到初乳还要致命。这样的缺位让孩子产生大量的不安全感,意义深远。潜台词“连母亲都不要你了”任何人的出现,都不是原生的,都已经是社会性的行为。
场景二:什么是恋物癖?什么是过渡性客体?关键点有两个,一,过渡性客体,经常出现在孩子的手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之间有情感的链接;二,孩子的过渡性客体也许会随着年龄增长,空间,时间改变,而恋物癖是对过渡性客体的固着,情感是停滞未发展的,过渡性客体也仅仅是停留在物体上,最终没有转到与人的关系上。
场景三:真正成熟的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前面有两个定义——真正,成熟。如果没记错,从C4上就频频涉及关系一词,每次都是听过,掠过,滑过。这次回答DK的问题也算是无缝对接到了。对方不是你的客体,所以也不属于你,当然也没有义务去按你的意愿行事,去满足你。两者之间真正成熟的关系是既保有独立个体的部分,又有相互交集区,但绝不侵扰到彼此。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不过好在现在边界有了,就是辨识度随时警醒自己。
场景四:母亲:“你看看你怎么刷牙又把水弄得满身都是?”传统母亲,或者焦虑母亲惯用的手段。我们不妨换个方式:母亲:“宝贝,你的衣服怎么湿了?”孩子:“它自己弄湿的。”母亲:“哦,这样啊。”边说边拉起孩子的衣服说:“衣服呀,衣服呀,你怎么不听小主人的话呢?他都拽着你别过去,可你偏要往水滴身边蹭,是不是你也想游泳啊?”孩子咯咯笑了,相信下次刷牙也许就记住了这个小瞬间。智慧母亲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游戏的形式植入。这就是过渡空间,大大缓冲了母亲的焦虑,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同时大大的保护了创造力,幻想,想象和错觉的范畴。在这个过渡空间里孩子可进可出,其实作为母亲我们要鼓励,引导孩子能玩,会玩,懂玩,正是玩的这个过程孩子才逐渐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年头玩也需要智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