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更新过简书文章了,有时候想法突然来了,转念忙起来又忘了,有时候有空写了,对着电脑却没有了想法,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了。
偶然看到顾黄初教授的一句话:“语文教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这是学者无奈的叹息,也是一部分现实。进入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读书成为了一种奢侈,可能是时间不允许,也可能是不被环境所接纳,有时免不了被别人说成“书呆子”或者说“另有企图”,无奈甚至无语。
晨读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大声读书,他们读课本,我读自己的书,毕业后再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大声读过一本书。阅读课孩子们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读书,或者坐在讲台边上看书,甚至有的孩子在靠着凳子忘我的坐在地上看书,不忍心打扰他们,找个空座位悄悄地拿起我的书,让时光静静的流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恍然醒来,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书走出教室。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一种学习能力,是成长的幸福,更是长大后的财富。
说起老师读书,好处很多很多,是为了汲取知识,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更是授业解惑的自信,更直接的作用是语言更灵活,说的话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
各行各业中医生可能和教师的职业功能有相似之处,非专业人士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取得知识和帮助并走向成功,取得生存的更多自主选择权。想起我的就医的经历,遇到过水平肤浅的急诊医生,乱七八糟一顿检查,始终听不进病人对病症的描述,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对着疼的龇牙咧嘴的病人胡乱总结一通:你没病。遇到过特别低调的医生,平易近人,不故作高深,用凡人能听懂的话安慰鼓励病人,关键时刻用专业水平把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其中最神奇的一次经历,遇到所谓的“专家”,微笑着问:“你怎么啦?”
“.……”
“你确定有这样的症状?”
“.……”
“你不要急着回答我,想好了说。”
“.……”
“以前有过治疗经历吗?”
“.……”
“想好再说,别着急。”
内心慌的一波,专家问了十多分钟,一句重点都没说,手底下已经开好了一堆检查的单子,再喋喋不休的问下去,所有的检查得做好几天,忍无可忍了。
“医生,请您给我开某某某检查,其他的我不想做,您再问下去,我的病可能就好了。”专家递过单子,默默起身望向窗外,那神情好像在说“你没救了。”
走出医院,我恍惚从和神仙的对话中醒过来,可惜了我那昂贵的挂号费。一个生病的人花钱请医生看病,竟然被问出了为什么生病的内疚感,和对生死的莫名恐惧,是我脑回路太短,会错了神医的箴言吗?
在吐槽医者的同时,也在思考我的职业,学生不也是“受助者”吗,因为他们的不懂,所以需要教者的启蒙,如果老师也讲起晦涩难懂的话,并故作深沉的随意评价一个学生智力如何,又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岂不是跟“神医”是一路人?
话题有点高大了,实践起来任重而道远。也会在偶尔拿起手机时提醒自己,别沉迷了,看看书也挺香的。在有想法有灵感的时候更新一下公众号或者写作软件,不至于无话可说。写写活动总结,写写读书心得或者影评,不也是和内心知己的对话吗,不也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吗?
读读书,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