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对学习方法的讲解,感触颇深。而且里面讲到了关于科学研究的一些结论,值得借鉴。
内容讲到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叫VARK,VARK把学习风格一共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但《科学美国人》公布了一篇研究终综述,表明用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并不没有多大好处。
虽然用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可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实验的对象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效。看来“享受”,不等于就能学得好。
那到底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万维钢老师的内容提到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就是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有效。
总结起来是这样的:
1、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的,在学新的东西。
2、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用的方法学习同一个内容。比如,课堂上看完老师演示,回家精读一遍,在动手操作一边。
3、要经常参加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反馈”。
4、你要把所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例如,读完一本书,你可以把书的内容和以前读过的书连接起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意外,他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说到: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回想起高中时代,那些真正学习好的同学,真的就是特别用功。虽然看起来他们学东西稍快一点,但他们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学会了这一点,至少让自己端正一下学习态度,而不是把学习看得那么轻而易举。
找方法是对的,但找方法并不代表偷懒,任何一件东西想要得到,并不是那么容易,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