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盛繁荣的城市,100多年前的中东铁路,将远在欧洲的文化和金钱带到了这座城市。随着铁路的日益繁忙,围绕铁路的设施也逐渐完善,其中就包括哈尔滨霁虹桥的前身,一座横跨哈尔滨出站口铁路的木质公路桥——秦家岗大桥。
大桥建立起来不久,就见证了一件历史事件,1909年为缓和日俄矛盾,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出访哈尔滨。10月26日清晨,朝鲜人安中根头戴鸭舌帽,背着皮包来到哈尔滨火车站。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日化的很多年,大部分朝鲜人都会一口流利地日语,所以安重根很轻松的就混入了迎接伊藤博文的日本侨民中。在秦家岗大桥旁的不远处,安中根扣响了扳机,连续三枪分别集中了伊藤博文的胸部和腹部,虽然医生奋力抢救,但仍未能挽救伊藤博文的性命。
见证了历史,这座木桥也见证了哈尔滨从无到有的繁华,但此时木结构的大桥已经无法满足交通需要。于是沙俄政府决定在原址上修建个永久性桥梁,既然是永久性桥梁,自然要用狠下功夫,首先在桥梁设计上,就特聘沙俄请建筑师斯维利道夫和桥梁设计师符·阿巴力共同负责桥梁设计工作。
新大桥被设计成弓形,型如长蛇,拥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1米。桥的两侧有斜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长方形,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的浮雕,秀丽挺拔的花盏灯座,镂空嵌花的铁栏杆。
大桥的新建动用了大批劳动力,除此之外,仅建筑费用就高达40万卢布。1926年11月28日,大桥竣工剪彩,参加人有哈特别市市长储镇(见注释1)、中东铁路局长叶木河诺夫、特区行政长官张焕相、东铁督办于云章以及东铁理事会中的中俄理事等人。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为桥题名,他援引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但寄予希望的霁虹二字,并未带来和平,霁虹桥建成5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侵略东北,沙俄辛辛苦苦在东北经营的家产不得不白菜价贱卖给了日本人。花了40万卢布建设的霁虹桥也成了为他人做嫁衣。但日本人也并没有笑到最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也收回了被列强夺走的诸多权利和财产,霁虹桥也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86年,霁虹桥被定为一类保护建筑。2008年被定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
但作为城市关键交通设施,霁虹桥已经默默运营了快一个世纪了,年久失修加上承载繁重,哈尔滨市政府于2016年,决定对霁虹桥进行改造工程。相信这座百年历史的霁虹桥,在焕发新的生机之后,也会继续见证哈尔滨未来的发展和繁荣。
注释1:储镇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1926年哈尔滨特别市成立,储镇担任首任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局长,同年哈尔滨特别市参事会成立,储镇兼任参事长。当时哈尔滨各方势力云集,苏联、沙俄、民国等,储镇则是各方势力彼此妥协后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