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渭南故事,品临渭文化,欢迎走进渭南故事,我是讲述人赵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抢军面一意为民,抛头颅初心不改》。故事的主人公是革命烈士白思堂。
说起白思堂烈士,这位为了严守党的机密而被敌人残忍地生生割下头颅的共产党员,我的内心就充满悲痛和崇敬,同时又感到无比光荣,因为我的外婆就是白思堂的女儿,我是他的曾外孙女,叫他巴爷。
白思堂烈士生于1898年,1928年入党,1934年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36岁。白思堂短短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他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他的一心为民的品质,永远激励着渭南人民奋勇前进。
白思堂,原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程家镇白王庄,后迁居临渭区龙背镇白庄子。父母在家务农,勤俭持家,经济有余。少年的白思堂上过几年私塾,思想进步,后来在舅父的熏陶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渭华起义中,他积极参加打土豪斗劣绅的斗争,表现十分勇敢,令敌人闻风丧胆。
渭华起义失败后,白思堂受中共渭南中心县委指示,在自己家里办了杂货铺,作为接应华县党团员的秘密联络站。经他秘密接应的同志就有四十余人。在他家举行的重要会议也有两次:一次是1929年2月,陕西省委委员张国藩等相继来中共渭南中心县委,召开紧急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陕西临时省委。一次是同年3月23日,中央委员马子敬回渭南召开临时省委会,传达中央对陕指示。
这位深受革命洗礼的年轻共产党员迅速成长起来。1929年4月,白思堂便被任命为中共渭南中心县委组织委员,1933年成立中共渭华县委,白思堂任中共渭华县委组织部长,这期间他为革命做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1933年关中地区大旱,瘟疫流行。为了拯救人民于死亡线,中共渭华县委组织部长白思堂和县委委员张我功领导渭北党组织发动农民打富济贫,解救饥民渡过难关。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是抢夺军用面粉。
6月下旬,渭河又发生罕见大暴涨,大水淹没了两岸几十里的庄稼,甚至老岸上大片田园以及距离渭河几里远的信义村也泡在大水中,灾情极其严重。这时,由山西驶往西安的国民党三艘军船,满载面粉,经渭河从东逆流而上,行至龙背镇白家庄村子南边,搁浅在河滩上。
这满船面粉,引起中共渭北党组织和贫苦人民的极大注意。白思堂与张我功,为救百姓于水灾饥荒,在龙背镇青龙村召开渭北党组织负责人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抢夺军用面粉船只一事。会上,白思堂提出,发动附近村庄饥民,以借粮名义抢夺面粉。
当时正值中共陕西省委刘志丹、王世泰、黄子文等正在渭北隐蔽,黄子文受刘志丹的委托参加了会议。会上,黄子文强调,行动前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暴露组织;另一方面,要做好一切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白思堂和张我功以及与会人员对抢军面行动作了周密部署安排。
一面由张我功渡河到赤水镇找县委书记请示汇报,并调用了懂军事的同志亲自参加行动;一面派党员立刻传达县委决定,做好接应工作。同时,与会同志立即秘密联系动员附近贫困农民参加。
8月20日晚上,在白思堂、张我功的带领下,二三百名贫困农民手持镰刀斧头,由党员张耀文等武装人员保护,从青龙村直奔白庄子渭河滩。
到了距离军船不远处,白思堂、张我功让大家停住,向船上喊话:“押船的士兵弟兄们听着,我们是渭河沿岸村庄的饥民,由于连年干旱,又遭水灾,不少乡亲饿死,今晚我们是来借面粉充饥的,还望弟兄们高抬贵手,否则,刀枪无情。”
说罢,张我功朝空中放了一枪,抢夺面粉的群众一拥而上,尽力肩扛,霎时将一船军用面粉抢光了。
这件事情不仅吓坏了国民党渭南县公署,而且震惊了陕西省军政首脑。县长强云程命令固市民团总团长程冠英,立即搜捕查办抢粮的领头人和群众。
尽管敌人大肆搜捕,到处抓人,但是白思堂等同志并没有被敌人的白色恐怖所吓到,他们依旧坚持针锋相对地斗争,在被捕前仍旧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比如设计对付威险分子耿老五,为刘志丹、王世泰等同志回陕北筹措路费,密切联系县委书记赵应魁,软禁富户张志学之子解决县委活动经费等革命活动。
到1933年11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敌人探知白思堂隐蔽在赤水镇樊家村,于是在一天夜里,派程冠英率民团秘密逮捕了白思堂。当场严刑拷打,但是白思堂严守党的机密,只字未说。
第二天清晨,敌人把白思堂押回信义镇,经过渡船时,白思堂看见共产党员田彦英,丢了一个眼色互相交流,不料被敌人发觉。船靠岸以后,程冠英勒令船上所有人到岸上,当众审问白思堂,追问他给谁使眼色,逼着他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白思堂镇定而机智地回答:“我是抡鼻涕哩。”程冠英厉声说道:“胡说,你和谁联系哩,你当我们不知道吗?再不说就让你饱受皮肉之苦。”白思堂不屈服,敌人就用绳抽打他,直打得他满脸是血,全身伤痕,但是他只一句话,“我是抡鼻涕哩!”敌人得不到有用的口供,只好把白思堂押回信义镇乡公所,后来又押送到渭南县监狱。
白思堂被捕后,差一天就满月的妻子也被迫转移,这个坚强的女人在国民党的紧密追捕下,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带着五岁的大女儿,怀抱三岁的小女儿在刺骨的寒风里开始了艰难的逃命。当他们回到白庄子,杂货铺和房子早已被国民党一把火烧了,没了丈夫没了家的女人,深知等待她的是敌人的严刑拷打,为了逃命她忍着悲痛与万般无奈埋掉了刚刚满月的儿子,但还是被敌人抓住,忍受着被打碎了双脚脚骨的疼痛,也没有说出共产党掩藏枪支的下落。
1934年1月中旬,中共渭华县委书记赵应魁被捕,敌人又将白思堂拉出去当面对质,“这人是不是你们县委书记赵应魁?”白思堂摇头说不认识。“胡说,你们经常见面,你哄谁哩?说!不说绳子伺候!”又是一顿逼供毒打。
黔驴技穷的敌人从白思堂的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就打算利用2月4日信义镇古会时公开杀害他,杀一儆百。
这天,寒风凛冽,信义镇上很多群众亲眼目睹了白思堂就义的场景。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坚定立着就是不跪,当众高喊:“共产党人宁可立着死,也不跪着生。共产党员是杀不完斩不尽的,革命一定会胜利!”
刽子手气急败坏,手持鬼头刀向白思堂颈部坎去,白思堂扔挺立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凶恶的敌人一哄而上,将白思堂压倒在地,拉锯式地用刀将他的头颅割了下来,装在牛笼嘴里,高高悬挂在青龙村城门楼子上,鲜血染红了冬日的蓝天。
这种惨烈的情景,在场的人无不掩面挥泪,泣不成声。他的妻子知道了这个消息,悲痛万分,趁着晚上和亲戚一起把没有了头颅的身体先偷了回来,风声稍过的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共产党员邵志杰又把白思堂烈士的头颅偷了回来。这样他们一起用面芡和生白布把头颅和身体粘合在一起,安葬在了白庄子北面白家的庄稼地里。
解放后每年清明节,龙背镇政府都派人来烈士陵前烧纸祭奠。文化大革命期间陵墓差一点被红卫兵铲掉平掉,在我母亲我舅和正义的村民的极力斗争下才得以保全。后来革命老前辈王世泰等同志曾亲自来祭奠英魂,慰问英雄后代。二十一世纪初,在渭南市临渭区政府的领导下,龙背镇政府又将烈士坟墓重新修葺一新,并建成爱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龙背镇政府都要带领附近的师生前来祭奠。
我们今天重温历史,讲述烈士的故事,告慰革命前辈在天之灵,继承他们初心不改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学习他们一心为民谋福利的伟大的革命理想,在建设大美渭南的道路上无私无畏地坚定超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