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老师的我,从来都把自己算在"文化人"之列,可是,今天才知道在"文化人"这条道上自己刚刚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的话》里,我第一次懂得了"文化"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即"以文化人"——就是把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把理论转化为行为。只有那些读了书,不仅明了理,而且去实践的人,才称得上"文化人"。如果不能把读书获得的知识、理念、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那么读书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这样的人也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己算得上"文化人"也就是最近几天的事。因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是那种概念化的书,其中每一个篇章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一章一章地阅读的同时,我便在一点一点地把书中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把学到的经验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了。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受于老师教育理念的影响,这几天,我跟学生之间的和谐度可堪前所未有。课间,一群脑袋围着我问东问西,说长道短,一时间,追逐打闹的不见了;早餐时,王怡瑶递上自己做的丸子让我吃,我请她讲述做丸子的方法;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白居易去"采访",一首《暮江吟》轻而易举就被"消化"掉了……
行"无言之教"。学生不好好读书,我不再强求,而是把自己正在读的书带到教室,有意无意地让他们看到——看到被我读过的书页每天都在增加,看到我是怎么带着思考阅读的(从我做的圈、点、批注可知),于是,尚馨媛、陶桃、脱梓荣……都学着我的样子读书了。我想让学生写日记,却没有强制性地统一要求,而是把自己写的"共读打卡日记"给他们展示。看到学生佩服不已,我只说了一句:"哪位如果有勇气,可以向我发起挑战!"当天,尚怡然、王怡瑶要求挑战我,我跟她们拉了钩。之后,我坚持每天认真打卡,并主动请学生检查我的打卡记录、他们夸我"写得好长",于是陶桃的日记从半页写成了一页,又写到了一页半……到今天为止,已有18名学生向我发起了挑战(共20人)——我估摸着,离所有人都来挑战我不会远了。
学会包容。那天下雨,没上早操,学生在打扫卫生、吃早餐,一个六年级男生打了我们班王烁,我非常生气,去质问那个男生,没想到遇上了"硬茬"——十分"倔",非但不认错,我批评他一句,他还我一句,见此情形,我带着愤怒回了我们班。但没等下自习,我的气就消了,我打算心平气和地重新找那个六年级男生谈谈。之所以这么做,因为我也想象于老师一样,做个宽容的人。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并及时学以致用,是我成为一个"文化人"的起点。我想,我应该读更多的书(包括大自然这本书),将汲取的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让"文化人"这个概念成为生命的自觉与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