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思而后行是中庸吗?

三思而后行是中庸吗?

作者: 王奕博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16:01 被阅读0次

    三思而后行,这句谚语,最早是出自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以。’”但大家只记住了三思而后行,却忘记了在斯可矣。那么,孔子为什么让季文子再斯可矣呢?难道我思考两次比思考三次好吗?

    实际上并不是的。这两道题的结果,其实只是相对来说的。可能季文子平时是一个较为胆怯的人,比较胆小、怕事。如果季文子一直都是三思而后行的话,可能季文子胆怯的性格就不会再改变了,将原本的谨慎、小心变成了胆小、怕事,所以孔子才对季文子说  “再斯可矣。”可能是为了季文子的性格,变的更加直爽一点吧。如果换了子路,那个不仅勇猛无比而又没有一点小心思的人,可能孔老先生会让子路四思、五思而后行吧!其结果都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盲目的三思而后行,最后得不偿失。这也就表明了孔子因人施教方式的一个好处,让自己的品行性变得更好。

    而且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可以肯定的完成目标,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如果因为一点点的偏差,结果将原来的计划打乱,自己现在的目标还没有完成,是否太不值得了。在很多时候,你的第一感觉其实是对的,但因为三思而后行,反而变得犹豫不决起来。李泽厚先生也曾经说过:“多谋尚需善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既非伦理学,也不是认识论,而只是日常生活经验之理性化,实用理性之呈现处也。”确实是这样,如果过多的考虑。但却没有决断很果断的本领的话,那么,过多的思考就会变成你自己的阻碍,无论是身体行动,还是工作效率,都是会大幅度的下降,最后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第一种情况,目标没完成,计划被打乱,效率不断降低。所以说三思而后行,未必对所有的人都有帮助,反而能造成伤害。

    最后的一点也是三思而后行最大的缺点,如果你是一个直率,而又果断的人,前面所讲的一切后果都不太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但最好也不要过多的三思而后行,因为使用三思而后行的目的,大体上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第二种就是自己和团队获得足够的利益。如果你长久的三思而后行,如果是为了团队的话,还可以有一丝的理解,但如果你是第一种的话 ,不是太过自私了吗?也许你会说,社会毕竟是弱肉强食的。但我们终究不是动物,所以三思而后行也是有着缺点的,并不是那么完美。所以人人都在说做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其实是错误的。三思而后行,最大的流弊就是这一点,人们过多的考虑,很容易对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行一个比较,选择一个相对于自己更好的方案来进行。但每一次选择一个相对较好的方案的同时,另一个人就会获得一个较差的方案,就算是为了团队 ,其性质依然是相同的,对于其他人来说,依然是不公平的。就是在这种一次次的竞争中 ,才让三思而后行变成了,培养自己自私性格的工具。如果按照孔子的话来讲,这样的人是失去仁心的,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

    而中庸这个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原则,最重要的一种儒家思想,是从何而来呢?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中庸最早的由来 。而中庸则是儒家之中,无可替代的一种重要思想,至今依然存在。

    有子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乍一看似乎没有任何,关于中庸的任何含义的解释。但其实满篇都在讲着中庸的道理。在此处的和,这一个字,才是全片中最最重要的关键词。这里的和的意思是恰到好处的。和为贵的意思就是说以恰到好处为珍贵。其实就是有子在给别人讲,中庸的道理,在此处的中庸其实是一个火候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把握好火候,如果你可以掌握火候在一个合适的水准,就可以说你在这件事中已经可以算是中庸了。我们可以将中庸比作阴阳图,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但是阴和杨阳的中间却都有对方的一个圆点,这就是灰色地带,代表了中庸之道。这此处的中庸是恰到好处,是把握一个折中点。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以之于比。”此处的适的意思是敌视,莫的意思是冷淡、疏远。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在讲君子的一个对待事物的标准,无适也,无莫也,也就是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虽然说着很容易,但是如果要做的话,确实非常困难,因为不管你是谁,都会有自己情绪化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让你保持这一合理作为衡量标准,就不太容易了。在这里的无适也,无莫也,其实也是一种中庸思想的体现,既要做到不敌视,又要不羡慕,实在是太过困难了,一般人很难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其他人相同的位置上,所以才导致了,如果你不敌视的话,就会羡慕它,如果不羡慕的话,就会敌视它。但是因为,你需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在相同、平等的情况,既不太过,也不太少。那种求取中间平衡的思想,不就是中庸思想的又一深刻体现  吗?在这里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求取中间平衡,也就是一个中点。

    但是明确表达出中庸思想的重要性,还是孔子所说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中行、中道、中庸,其实是一个意思。孔子说:“得不到与中庸的人在一起,那么就与狂士和洁者吧,狂士积极进取,洁者有所不为。这一句话很明显的就将中庸看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将拥有中庸思想的人看成了君子。”其他的道家和儒家的人都比他低一个境界。在此处的中行指的是进退有度,将中庸的含义全部看一遍,你就会发现,中庸的本意,其实只有四个字,调和折中。

    知道了,三思而后行和中庸的含义之后,就要回归自己最核心的问题了。三思而后行是中庸吗?我们在前面已经变辨析过了,三思而后行是有很多流弊,而中庸的本意,我们也已经知道,只有四个字,调和折中。那么三思而后行是不是符合中庸的呢?以我自己的理解来看,三思而后行没什么所谓的是否中庸?中庸既然是调和折中,那么三思而后行的结果是否中庸,也只是相对来说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子路那样的人肯定需要三思而后行,来调和子路他自己性格的急躁,在此时,三思而后行对子路来说是中庸的。但如果是季文子的话,孔子就会说在斯可矣了  ,这时候三思而后行相对来说就是不中庸的。

    三思而后行,其实并不像谚语说的那样好 ,依旧有自己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需要知道 ,世上并不是只有三思而后行,这一个处事的方法,你大可以像孔子所讲的那样再斯可矣  。这一切全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也都不必去强求,只要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了。如果按照儒家的思想来解释的话,仅仅只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中庸。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在各个情况之中选择最适合你的。那么三思而后行与再斯可矣也就没有好坏之分了,只有一个适合与不适合之间的关系。

    三思而后行,是季文子处理事物的方法,但不一定都要这样,听从自己内心所想,才是真正符合中庸。而三思而后行,也需要因人分类来决定是否中庸,所以说三思而后行是不是中庸的结果,也是依你而定。中庸,一直都是儒家中的最高规则,将仁在外表达到了极致,便是中庸。在整个儒学的系统中,比中庸还高的,只有一种超越式的圣人了。孔子也曾直接的说过,自己还没有到达圣人之境。在儒家学说之中圣人只是一种朝向、一个目标。而孔子的至圣先师之名也只是后人所加的,孔子还远未到达他自己心中的圣人之境。我们这些普通人也不去妄求圣人之境,只是将中庸当成一个目标,自己努力的向它前进就好。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数儒家子弟的朝向和目标,但却很难达到。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是政治和生活的最高原则,孔子也说只要早上的时候听闻了政治的最高原则,晚上的时候就可以死去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孔子所表达的东西却是绝对的,以中庸为上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思而后行是中庸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jr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