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日本学者池田信夫写的,他既是个经济学家又是个媒体人,他这本书是立足于2008年金融危机,来分析日本的现状、历史。我们事后都知道这是日本最严重的20年泡沫期,那么这场泡沫可以避免吗?
绝大多数人把这场泡沫的矛头指向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美国要求日本汇率升值,从1:240,升值到1:150,当时美国国内经济不好,背负着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所以态度很是强硬。
日本在被动接受广场协议后,出口情况确实出现了恶化, 尤其是钢铁,造船等重工业,失去了优势,随即日本政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国内经济,希望保持原来的增长势头。当时日本还效法欧美,在1984年,放松了金融管制,随后利率自由化,企业脱媒,大量企业组建金融部门,跟银行抢生意,而银行为了生存,调高了定期存款利率,那么贷款利息就必须得更高,而实业很难支付这么高的利息,所以就只能去炒房炒地皮这种不动产,而银行们也乐于这么做,因为不断上涨的地价,让抵押物看起来很充足,也随时可以二次抵押再变现,所以流动性也很好。于是银行的目光全都落在了房地产上。
接下来,很快就造成了日本土地只涨不跌的神话,这时候把很多投资需求也全都调动出来。越早买房就越划算,越涨买的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大量家庭,都开始倾其所有去买房。媒体也在炒作,房价下跌在他们看来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1989年,日本银行开始加息来抑制泡沫,但当时的首相桥本龙太郎非常的生气,叫嚷着让日本银行赶快停止涨息。但其实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日本银行的举动其实为时已晚。他也正成为了引爆泡沫的导火索,89年5月,日本央行开始短而急促的连续加息,同时在90年3月,大藏省对房地产融资实行总量控制,这一下让资产价格开始暴跌,在91年7月之后,日本经济看到泡沫破灭,又转而扩张,房地产总量控制,也在1991年末的时候被撤销,有人还因此庆幸,说如果不是扩张及时,日本经济可能会麻烦更大。
92年,日本住宅金融,简称日住金因为不良债权倒闭,随后不良债权这个专业名词,就在日本媒体上频繁出现。但这还只是第一波,随后住宅金融专门会社,接二连三的出现不良债权问题。当时有银行团建议,按照母体银行的出资比例进行清算,承担损失,但是得到大藏省官员的反对,结果1995年,住宅金融专门会社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价大跌,母体银行此时也已经没办法承担损失了,再后来,政府必须注资才能施救,但是引来了在野党抗议,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向银行注入公共资金,所以这个事就一直拖到了1998年,住宅金融专门会社的不良债权问题,可以说是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分水岭。大藏省的低效,让日本的很多信用金融机构,一个一个的破产,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经营状况也已经严重恶化,这下政府就连融资的渠道都没有了。
长期信用银行破产,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也破产,投入这两家银行的共计8000亿日元的税金也就消失了,就是说这种银行已经明显资不抵债了,再拿纳税人的钱去施救,结果就是钱花了,什么结果都没有。后来2002年,竹中大臣推行金融再生项目,但他的严格审定延期的税项资产做法,遭到了银行的反对,因为银行们都把危机藏在了延期的税项资产里,如果要严格审定,可能很多银行都要破产。竹中后来做了妥协,说绝不会让银行破产,而是支持他们重建,最后向其中一家叫做里索纳的银行注入3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这一举措激活了市场信心,大家都觉得政府要救银行了。不良债权问题开始迅速被处理。后来,大家总结,解决不良债权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资本注入,而在于严格审查后迅速偿还不良资产,如果不先严格审查就胡乱注资,债务过多的银行还是会害怕实情暴露而拒绝清算,那么你注入的钱也就打水漂了。另外,处理不良债权,必须有政府主导,不能把主权交给银行。你要让他自宫,那他就给你拖拖拉拉的,这就是日本花钱买来的教训。
中国的房地产也到了一些关键节点中,去年前面的大量棚改货币化,导致全国房价上涨,普遍上涨50%,有些地方甚至上涨300%。房价越涨买房的人越多,这种情况像极了日本。何帆老师说由于日本把坑全踩了,这样我们往前走的时候就能排除一条错误路径。最近也到了出台了很多关于房地产的政策。这些政策最后会怎么样呢。我们得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