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乍看这个标题有点找虐的赶脚,不急慢慢来
前些天看到青龙发的聊天记录说一位宝妈咨询孩子头疼为何按照感冒治疗痊愈的病案,头疼怎么说是感冒呢?一般情况下不能说头疼=感冒,头疼从病因方面分析,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风寒是可以按照感冒辨证的,所以讲头疼是感冒的一种表现是正确的。
感冒这个词缘于古汉语,
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医术语之一,
《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
《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证候。
《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
感冒的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
清《类证治裁·伤风》有“时行感冒”之名。
《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再看看《中医内科学》里面感冒的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所以感冒又叫“伤风、伤寒”等,当然还有流行感冒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多归类为温病范畴)。
西医名词解释被引进中国后,
感冒分散在西医的这些名词“领域”:
*呼吸道感染(有鼻塞流涕咳嗽发烧等症状)
*急性鼻炎咽炎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和或伴随发烧)
*急性胃肠炎(突发的呕吐腹泻病因为风寒所致的)
*颈椎病(风寒所致范围内)
*还有可能被诊断为高血压腔梗的头晕头痛
*还有可能被诊断为冠心病的胸闷憋气(暑湿)
*还有可能被诊断为其他问题的鼻衄咯血(秋燥)
*还有可能被诊断为肝胆疾患的呕吐纳差乏力(少阳症)
还有可能被西医误诊的如特殊体质感冒,
阴虚感冒,阳虚感冒,气虚感冒,血虚感冒等等等
鼻塞流涕嗓子疼,是感冒的症候表现,头疼恶心发烧呕吐单独出现时,也可能是感冒的表现症状之一,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到纲领性的辨证条件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是广泛指外感病,
脉浮,是指病位在表,在卫分,
头项强痛,是指基本表现,头为诸阳之会,项,也就是脖子后为太阳经循行所属。
恶寒,是指明显怕冷,说明肺卫失宣,体温调节功能暂时失常。
简单的讲,只要是出现这三点就可以判断是感冒了:
头和脖子部位不舒服,
轻微或者明显的怕冷,
脉象是浮的。
这个是概括性的,再说说细节问题,比如说一觉醒来,头昏脑胀,咽喉不适,乏力不想动,没有食欲,颈背不适,都需要考虑是否伤风受凉导致,当然明显鼻塞流涕,纳差恶心,腹痛腹泻,只要脉浮,也需要考虑是否伤风受寒缘故。
季节不同,气候不同,体质不同,感冒的症候就会有差别,比如现在正值暑季,只要出现恶心头晕纳差乏力,就需要考虑是否为暑月感冒所致,当然,暑月感冒治疗是首先需要兼顾“暑”的问题,其次是风寒热湿等次要问题。
还有,今天是立秋后的第三天,秋季六气中主燥,燥邪致病有伤津的特点,秋季带有燥邪特点的感冒治疗上也有其特征性。
中医治疗感冒的好处是,治疗感冒的同时需要兼顾基础病,方案理想的情况下,不但对基础病没有影响,甚至还可以稍带治疗基础病。
这点是西医中所谓的感冒药望尘莫及的。
假设一觉睡醒嗓子突然出现干干的痒痒的,
伴随着轻微的咳嗽,
这也是感冒的初期症候,
这个咽喉的干多为伤津表现,
痒和咳嗽多为伤风特点,
燥邪致病特征是“燥”:
燥邪伤津可以出现口鼻干燥大便干结,
燥邪伤肺导致咳嗽少痰干咳甚至痰中带血
秋天主收,
立秋后低温始降生活起居需忌寒凉,
秋后还有一大伏暑热肆虐堪称秋老虎,
一时贪凉很容易出现胃肠疾患,
既不能贪凉又容易上火,
所以上帝安排了许多这个季节成熟的果蔬,
比如梨性味甘凉可以生津止渴
比如莲藕可以清肺润燥,
比如丝瓜可以清热止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