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鑫瑶老师给妈妈发信息说鑫瑶不小心弄到手了,指甲中间刺破了一点。放学后,鑫瑶回到家,一见到妈妈就抱住妈妈,给妈妈看她受伤的手指,妈妈看到指甲中间有一点紫红色的瘀血。
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鑫瑶:我的笔帽掉到地上了。然后我去捡,我的凳子上有条缝,然后就夹住手了。
妈妈:哦,这样啊。有没有感觉很疼?
鑫瑶点着头,眼泪就开始流。
妈妈:那我给你吹吹。说着妈妈给鑫瑶吹着手指。
鑫瑶:我们班的同学说这个手指还需要去大医院看才好。
妈妈:你现在夹的手指的程度是不需要去大医院看的。妈妈小时候,不小心切到手,也没有去大医 院,后来手指也长好了。
后来几天鑫瑶总是在妈妈面前说自己手指疼。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说
妈妈:你有没有了解一下同学说的大医院是哪个大医院呀?你的意思是什么呢?你说咱要不要去大医院看呢?是去咱们村那个诊所看看就行了呢?还是去镇上的医院看看就行了呢?是去县里的医院看看就行了呢?还是说去市里的医院看看就行了呢?你觉得咱先去哪个医院看呢?如果这样对孩子说呢?
孩子会不会觉得被妈妈理解和重视呢!
如果按照妈妈说的那样,孩子会觉得
妈妈总是按照妈妈的意思来,妈妈不在乎我的需要什么。
鑫瑶:“我们班同学说这个手指需要去大医院才会好”,“我不动就不疼,我一动就疼,我一看它,我就想哭”,“你看我指甲里的血是怎么是一道一道的?”,“可是我觉得它还是疼,我觉得疼,我一看见就觉得疼,这个血在指甲里怎么会是这样子呢?”
从孩子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孩子内在的想法是:我也想开心,我就开心不起来,我表达这么多的意思,其实就想让你知道,我就想去大医院看看,你就不能陪我去大医院看看吗?我同学都说了,这个状态只能去大医院看才会好。
有一种可能性,同学就没有说,是她自己说的;还一种可能性,是她同学说的。都有可能。
不管她同学有没有说,最重要的是她自己说了,最重要的是她自己也想去大医院看,不是因为同学说了,而是因为她自己也想去,同学也说了,所以她才会这么跟你说,这就是她的需求,她的需求需要被看见。
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看见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是解决孩子内在疑问的首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