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那天,竟没想起来没吃春饼。昨个想起来了,今早就补上。
先生一早就和好了面,一半烫面,一半冷面,这样筋道。
揪好剂子,刷好油。两个一组,按在一块儿一起擀薄。烙熟了一揭,一次两张,软和,薄,好吃。
炒了土豆丝儿,韭菜豆芽,鸡蛋,卷饼吃,味道超级好。要是在故乡,再整点儿大葱大酱生菜啥的,那才叫豪横,过瘾。江南,这几天室内温度也才八度左右,吃这些菜太冷,想想还是没弄。
酒酿红糖鸡蛋汤,边吃边喝,热乎乎的,才暖和。
小妞夹了好多土豆丝儿,卷起来粗粗壮壮的一个,用筷子夹着,用力咬了半天才咬断。是这饼太筋道?我吃着还可以呀。也可能是因为矫正牙齿,牙套戴得她不敢用力。看她费劲巴力才吃几口,菜就从旁边从底下跑出来了。我说,你卷得松,菜容易掉出来,饼挨不着菜,浸不上菜汁,吃起来也不软和。我给你卷一个吧。没想到,人家偏不用,索性吃饼就菜,卷也不卷了。
简直是上赶子不是买卖,我这儿“发洋贱”哪。我说,啥东西就得有啥东西的吃法……哪知人家来了一句“怎么吃不行?反正最后吃了就好!”
先生看我语声渐高,马上开始和稀泥打圆场。
其实我根本没生气。倒是感叹,生活减省了许多步骤,往往也就没了规矩和规范。常常看学生写字,“口”字是一笔成型画出来的,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也往往是先写外面的边框,再写里面的部分。虽然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过程中包含的道理却尽失了去。我常常给他们纠正:“先进人,再关门。门关了,人怎么进去呢?”
可下一次见他们再写,还是又回到自己的习惯上。不知小学阶段学写字的时候,老师没教,还是现在不讲过程只要结果呢?因为,写字不讲规矩这事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了。
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汉字的书写笔画,其实也是做人的规矩啊。先来后到,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什么都不讲个顺序,纯自由主义,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那还不都得乱套了啊。
那么,食物的吃法,是不是也与此同理呢?尽管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不是还得保持呢?否则味道就变了,文化民俗等根基性的东西也就变了,不是那个味喽!
不知我这算不算新时代的“杞人忧天”?反正,在小妞眼里,我和先生就是“原始人”!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