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之于一个人,有时候就好像你在她的怀抱里长大一样。城里的食物,就是一座城的温度。光阴的痕迹,落在城的身上,也落在人的身上,城不会说话,人便替她说。
我于一座城的记忆《人间杭州》,是作家吴晓波的散文集,记录了他和杭州这座城的琐碎和点滴,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一座城的过往。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6083/841ab7d643c6d63c.jpg)
吴晓波说:“城市的历史各有曲折和迷人之处,它本质上是情感和欲望的容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人间最美处,杭州,肯定是一个代表。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但是对于江南,对于杭州,人们却有着几乎相同的看法,温柔明媚的西湖,历史悠久的雷峰塔,还有六朝古都的美誉。
吴晓波在杭州城里住了40年,他从一个媒体从业者到致命的企业家,同时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可以说,在杭州,吴晓波和这座城,共同成长了40年。
在新书的尾页处,有作者这样的话:“它塑造了我,也给予了我一次叙述的机会。”
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写苏东坡的。
最初文人林和靖住在西湖,自称梅妻鹤子,终生不娶。但是苏轼和他不同,苏轼到西湖的那一年林和靖已经过世40余年。西湖还是那么美,闲暇的时候,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西湖听曲赏舞,年仅十多岁的朝云,被买回苏家做侍女,后来成为苏东坡的侍妾,陪伴他在惠州度过了一段难熬的被贬岁月。
苏轼医生写了400多首和西湖有关的诗,如今大家最能记住的,估计就是那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了。苏轼对西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他二次任职杭州之时,带领民众疏浚西湖,修建了著名的苏堤和三潭映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6083/9eb1d8508b70d158.jpg)
也可能是江南的烟雨,氤氲着杭州城里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
作者说,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抑或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话里的智慧早就告诫人们,区域和人性,有着万千密切的联系。
《浮生六记》里,沈复一个没有正经工作还喜欢吃点风雅小吃的人,不是带着妻子搬家就是带着妻子种花。
我一直迷惑于一位成年男子,不为省级和前程奔波,整日里活得那么矫情。直到我住在苏州多年,才明白,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值得大惊小叫的。
江南的人文深厚,文化包容。尤其苏杭两地,对于外来人从不蔑视,说话也是软软糯糯的,很好听。
作者作为一名在杭州城里土生土长的人,自然对这座城有不一样的记忆点。加上作者本身又是媒体从业者,从传统的纸媒记者开始采访撰稿,要比其他人对于市场要敏感。
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及自己对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采访,那时候,宗庆后40岁,还骑着三轮卖练习簿,赶上了改革开放,自己接收了一家工厂,开始做自己的娃哈哈生产线,浙江人特有的生意敏锐度和灵活度,让他成为了一代名企业家。
笔者曾经在杭州和义乌工作过几年,明显的感觉就是,不管多大的企业家、有钱人,他们在公共场合都很低调,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建议,很少说大话,不轻易许诺,但是会一言九鼎,有很强烈的契约精神。
在浙江人的身上,确实能感到浙商的企业精神。
因为笔者是北方人,所以差别感可能明显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6083/6d2e60507a5b4e0e.jpg)
杭州城市的景色也是极美的。除了西湖,还有桂花。杭州八景之一的“满陇桂雨”就在满觉陇路上。几里长的街道两旁,全是桂花树,当秋风一刮,桂花满地,人走在路上,如同闯入了一个桂香的世界,满怀欣喜与感动。
作家郁达夫曾经嘲笑杭州人“不思进取”,一年四季去哪里玩,都有一份《四时幽赏录》来参照。
其实,生在一方,自有一方的乐趣。甘肃有沙漠之美,新疆有高山之巅,华北有白洋淀,杭州有白娘子。世界丰富多彩,得一方天地,就应该享有一方天地的美好。
这本《人间杭州》和那些专门介绍娱乐杭州的书籍不同,作者从古代文人写到现代城市执政者对这座城市的贡献和厚爱,也写了不少在这座城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普通人。
时代变迁,日月更迭,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最爱的城,至于杭州,呈现人间最好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