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外公外婆带大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大概能见一两次面,因此从小和父母的感情很疏离。
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父母回老家看我的时候,我躲在外公身后,不敢靠近,完全把他们当作陌生人。
小学一年级离开了外公外婆家和父母一起生活,直到初三毕业,他们的工作都很繁忙,平时交流甚少。
初中开始进入叛逆期,大概骨子里随了外公火爆的脾气,经常和父母对着干,而自己的叛逆期也来得更加猛烈。
大概是到了高中,考上了县上很好的学校,离开了家,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也许是因为见面减少了,关系反而逐渐改善了。
真正亲厚起来是在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成熟懂事,也越来越明白父母的辛苦不易,虽然每次放寒暑假回家都免不了争吵拌嘴,但是心里却渐渐生出依赖感。
小学那会儿,妈妈经常上晚班,有一天晚上雷鸣闪电,我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将自己抱作一团,爸爸突然进了我的房间,坐到我的床边,轻轻拍着我的背说:“不怕不怕,爸爸在这呢。”世界上大部分的父亲都是不善言辞的,这也是我父亲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表达出他的温柔。就这么一句话,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忆犹新。
父爱如山,母爱细腻。母亲的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她们不厌其烦的絮叨、反反复复的叮嘱、似乎有操不完的心、对你无穷无尽的担心。母亲怀胎十月,我们是从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母亲对子女的关怀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因此,当你面对母亲的唠叨时请多一点耐心,有母亲的孩子是个宝。
如今在外地工作的我,放3天以上的小长假才能回家一次,晚上吃完饭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家常,便感觉无限的满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由73篇散文组成,分别写了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衰老、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表达了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不舍与虚无。
“有些时,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分离、不断独立、不断依赖自己的过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无论我们离家多远,只要想到远方的家里有父母坐镇,我们就有勇气继续前行,父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镇定剂,给予我们无限的勇气与力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再。我们成功的速度,可能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当父母老了,头发花白了,身体没有年轻时硬朗了,你才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