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提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大概方式是先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做出猜想,再将猜想放到实验中进行验证,最终得到结论之后形成理论,再将其应用回到生活之中解决其他问题,老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缺点是效率低下,学生发散思维发散到哪根本不可控,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释。
除了我在上篇文章中描述的启发式教学的一些问题之外,一名网友也以留言的方式从老师的角度表达了对这个现象的无奈,都是些无法抗拒的现实。
同样的时间,课堂越有趣教授的内容越少,所以课堂的有趣程度和传授知识的效率成反比。同时,同样的时间,一个学生的练习量越大成绩越好,所以学生的成绩又跟他练习的效率成正比。那么从逻辑上讲,对于努力程度相同的学生而言,课堂越无趣的学生反而成绩应该越好。所以在以分数为主要验证手段的现状下,启发式教学明显没有立足之地,填鸭式教学的优势凸显。
于是人们觉得这都是应试教育的锅,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才害得我们的人生如此悲剧。MC Hotdog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对这一点嗤之以鼻,无数次在他的作品里骂过这个事情,因此圈了海量的粉丝。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抱有类似这样的想法,随着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启发式教学一定会有大行其道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社会就美好了,课堂有趣,孩子能够开心地学到知识,人人都能变成优秀的人,最后国家就变得富强了。
然而,现实可能不会这么美好,因为教育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人人都当上大学,而是拉高最差那部分人的层次。在没有现代教育之前,社会上文盲占大多数,在有了现代教育之后,文盲基本上被消除了。说起来这是义务教育的伟大成就,但绝不是高等教育的成就。很多人都这样认为,教育强则国强,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国人的整体水准。但是事实可能有点毁三观,我的偶像万维钢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组对比,1960年韩国的识字率比阿根廷低很多,人均收入只有阿根廷的五分之一,而现在韩国的人均收入是阿根廷的三倍。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地球上其他很多地方。
既然经济腾飞跟教育不挂钩,那高等教育到底是用来干嘛的?答案有点糟心,其实就是为了设立门槛的,专门用来筛选人。只有用一个高准入标准和高工资作为吸引,我才会在得到这份工作之前付出很多,最终我就会特别不舍得这份工作。所以为了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和士气,设立高门槛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做法。于是在可见的将来,这种筛选模式不会消失。
只要以这个前提作为背景,趋势就会向着追求门槛的方向偏斜,于是适应填鸭式教学的学生就能在这样的课堂里脱颖而出,从高分数中获得成就感获得热情,从而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那些不适应填鸭式教学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承受来自学习的挫败感,从而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即使从客观的属性来讲,人与人之间对填鸭式教学的适应程度差距并不很大,在一年级的时候大不了只有80分和100分的差距,但一个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某种心理偏好,那基本上就告别再次喜欢的可能性了。
虽然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相同的学习机会,但是现实不是政治正确,老师也是一个个的人,他们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不要命了地考虑所有人的感受,总会有所取舍。然后在学生这个群体中,一开始的微小差距就会随着时间无限放大,结果就是,同样一个小区里从小做邻居的孩子,就因为一开始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差别,一个当上了数学系教授,另一个到了三十岁还在纠结三分之一加二分之一到底是五分之二还是六分之五。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就算你一辈子都不会三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经济也不会因此而变差。
所以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将来不会因为人的厌恶而减少,只要需要在教育这个层面设立竞争,填鸭式就永远比启发式有优势。
但反过来想一想,填鸭式教学真的就不好么?
知识,其实就是在面对某个结果的时候,它和某个原因的相关性以及之间变化的过程,好比我知道甲通过乙会变成丙,这个过程就是知识。
所谓填鸭式教学,就是我直接找答案,把答案背过,甲通过乙会变成丙,其他的我不关心。而启发式教学,就是我要知道两个事件到底是如何演变的,把这个演变的方式被归纳成理论,这样我就可以通过理论从另外一个事件推导出的结果了。好比我知道甲通过乙会变成丙,那么当我遇到了跟甲类似的丁,通过这个理论,就可以推导出丁通过乙也会变成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推倒出来的理论其实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到底对不对,在什么情况下对,永远需要进一步验证,而且越验证,就需要越高的成本。
好比我是猪圈里的一只猪,我们的主人天天给我们喂好吃的,我们对他这一行为的理论是他爱我们,然后过了200天,我们出栏了,集体进入了绞肉机被做成了香肠。相反的有这样一个实验,说有一群猴子,给它们一支香蕉,只要有猴子拿到这个香蕉了,实验员就会对所有猴子进行一顿暴打。一段时间过去了,猴子们就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每当香蕉出现的时候,只要有不懂事的猴子要上去拿这个香蕉,旁观的猴子就会蜂拥而上对这只新猴子进行一顿暴打。其实老猴子对新猴子进行的这种暴打,就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我直接告诉你相关性,你不许去做,在这两个场景中,猪的启发式明显就不如猴子的填鸭式有效。
而且尤其到了现在这种可以轻松获取大数据的时代,很多相关性根本就没办法用理论去说明,所以用就好了。好比A/B/C三个募捐的广告方案,到底哪个更有效?通过理论压根做不出来,怎么办?直接三个一起上,发现A方案的募捐效果比其他两种好,那就撤掉B和C,全体用A。据说奥巴马当初就用了这种方式募集竞选经费,最后给奥巴马捐款的人数增加了40%,相当于6000万美元。
很暴力,很填鸭,压根不知道为啥,但是很有效。
所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填鸭式和启发式都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因为曾经上学时习惯用填鸭式就完全放弃了启发式,也不能因为启发式可以真正学会知识而变得迷信启发式,拒绝一切填鸭式。重要的是,不要让填鸭式和启发式各自的缺陷耽误了自己。
有时候面对启发式教学的时候,如果我们需要尽快得知答案,那就不要死钻牛角尖非要去纠结其中的逻辑,反正启发式教学需要大量时间,在未来慢慢理解,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路子。但有时候面对填鸭式教学的时候,如果我们想不通其中的原因,那就多用启发式的方式去理解,之后再回到生活中去验证,不要迷信填鸭得来的知识。永远告诉自己,结论只是一个信息,只有搞清其中的逻辑的知识,才能说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