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篇很长的碎碎念(关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心情)

一篇很长的碎碎念(关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心情)

作者: Stillwaterzy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15:31 被阅读0次

过了一段混沌的日子之后,运动+读书又帮助我回到了正轨上。尤其是在今天锻炼时暴汗和身体轻松舒适的状态,真是久违了,必须记录下来提醒自己。

还记得去年大约从10月8号开始封控,12月初解封居家的人们开始可以自由外出,但看到各种附近的群聊里面诊所病号都是排队,所以我一直还在小心谨慎的带孩子居家隔离,每天看看小区下楼玩耍的人数,我俩在家或者小范围活动一下。最后一次跳操是在12月15日,当晚不舒服之后就羊了个羊,过了两三天退烧之后孩子高热一天,接下来是我断断续续咳嗽有痰,孩子好像没啥大碍恢复如常。

解封后开始备考教资面试,也是成绩有效期内的最后一次机会,内心有些忐忑也有些迷茫,感觉动力不足或者说状态一直不太在线?这个考试从2018年肚里怀着宝宝就开始了,战线拉了4`5年之久,学习状态也是断断续续的...当说到这里似乎就能预判出来结果是失败了,确实是,意料之外的命中注定?(其实自我感觉是可以的)我想起来第一次考面试之前三四天,最后一次1对1课的时候闺女嘴巴磕肿牙齿松动,貌似下嘴唇还被上牙戳穿了至今有一道小疤;第二次也就是去年这次机会,大家都在家里羊了,身边的亲人几乎一个没落全部中招,还有不少人生命定格在了那个冬天,而我的姥姥算是劫后余生吧,及时检查治疗扛了过来,但过程确实让一大家子都悲喜交加。1月7号的面试,老人家在1号住院了,后面两三天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晚辈们都挨个去看望了她。后面我安慰自己在想,是不是老天都在阻止我走这条路,或者说我考了这个证也不一定会做教师,我的人生有更重要的大事在等着我呢?这样一想好像也没有太难过了。

那几天我的心情一直很复杂,自己在家听到不好的消息也忍不住流过泪...在长辈面前我可能是一个不会说话甚至不会办事的孩子,但我自己明白自己是个是非分明且重感情的人,当一个特别重感情的人被家人说了难听话会做什么呢?可能就是逃避和逃离吧。这几年感觉一直有一些重负压在身上,“白眼狼、胳膊肘往外拐、小时候那么疼她真是白亲了...”,刚开始听到这些话我是有些愤怒和不甘的,后面用了几年的时间慢慢消化和看开,直到今年才慢慢觉得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释然了?这一切的豁达可能要得益于我让自己“价值归零”,变成一个“无用之人”,说白了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选择做全职妈妈,放弃了职场和所谓的职业上升黄金期回归到家庭,做一个不挣钱的人。也许我的父母也会心有不甘,可至今也只能默默接受,前几天我听到一个辞职的朋友对我说,感觉在家带孩子很烦躁,总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在这里我想对她说,你不是一个人,这个群体也许非常庞大,不管她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一个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女孩回归自己新的小家庭,总会对原生家庭父母心存愧疚,真的不必这样。至少目前现在这个状态,我自己感觉会比较爽。正是因为这几年自己的社会价值很低,才驱动我不断审视自我价值和内在的成长。

先说说我是如何做到自恰吧。一开始我是很愧疚,总觉得让父母的教育投资落了空,因为我还记得15年毕业我在北京工作时候,我爸自豪的说“我就是让有些人看看我这些年的教育投资有没有白投”,对不起,我终究还是让您“白投资”了...因为投资不就是要看到回报吗?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回头钱”。回报是什么?大概90%以上的家庭都会以金钱回报作为衡量标准吧,这是人之常情呀,毕竟我们的父母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更何况是中国底层的劳动人民,靠务农或者做点小生意攒那点钱不容易;但是如果把投资的回报换成“让你过得更幸福”或者“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衡量标准,我们也许都达标了,至少我现在过得还算幸福,我在好好养育自己的孩子,也许他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或者至少不会危害社会,那么这个目标是不是就达成了?当我想通之后我就不再那么难受了。至于说父母怎么想,那就是他们的事了。而且我也“算了很多账”,不要觉得算账就是人情淡漠不讲感情,恰恰因为算账是在算“自己付出了多少感情”,毕业之后为家里付出了多少金钱就说明原生家庭在我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几乎每一个承担着家庭希望的读书人毕业之后,都会一心想着报答自己的父母,回馈原生家庭,除非他真的是个自私而又毫无感恩之心的“白眼狼”,至今我还是有些耿耿于怀我怎么会被冠以这个头衔。现在释然了也可以正视它了,那只是大人在一块的一种固有聊天模式,没事就拉拉家常吐槽一下家长里短,只是好巧不巧的被传到了我的耳朵里,而我又是个较真的人...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一个骨子里重男轻女的家庭,没有把一个女儿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把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从不允许她去谈条件或者去正视她的需求。这么说或许会有些夸大其词,但其实这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所在。

在读书期间我其实就一直有个疑惑“我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感觉自己就像是个学习的工具”,幸亏老天给我了那么一点点学习的天赋,不然我后面的人生命运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也不是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出路,但至少可以少吃一些人生的苦;再到后来我毕业工作了,挣钱了开始回馈家庭,自己有钱的感觉确实很爽,但新的烦恼和无端的压力也来了,一直到后来妈妈让我给弟弟买过年的衣服时候,我就开始反抗和爆发了...总觉得我的人生被什么困住了手脚,总觉得自己不被爱自己过得不自由,慢慢的去找寻原因接近真相;再后来就是听到了长辈们说我那些话,一下子连最后的我关于爱的信仰也被击的稀碎,我终于开始承认一些事实,自己被爱是有条件的,是因为我从小学习很好,我很乖,我很听话,我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让父母脸上很有光,我毕业了能挣钱了,能满足他们一些需求了...这一切看似都非常完美,直到内心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彻底把自己打醒,从半信半疑到相信我认为的事实,再到重新把自我拼接起来...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说我自己是个敏感的人,但在审视自我知觉方面其实是有些迟钝的吧,这大概跟我从小就被忽视有关,更不要指望被关注内心感受,更多的时候我觉得都是我在关注大人的感受。所以说敏感是对外界的敏感,而顿感是对自我内心世界感受的顿感,回想起来我实在是太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打扰了...

可是一个孩子天生就很爱自己的父母呀?不管这对父母怎么对待他们,那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唯一的依靠和可信赖的人呀~所以认知到父母的爱是有差别的这件事真的是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伴随着痛苦和眼泪,但也是这些反思和觉察让我觉得真正完成了和父母的分离以及情感联结的分化,也就是自己心理上再也不会去依赖父母或者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了,这也许才是自我成长的真正开始吧。从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法去让自己原谅他们(可事实上,作为孩子怎么会有资格说原谅父母呢?),因为和姥姥家离得近的原因我看到了我妈妈作为女儿的一些片段,认识到她也过得很辛苦和不容易,也理解了她的一些行为和背后的动机,而我和她冲突比较多的那些时刻,正是我动了想要让她改变的念头,事实上我们和任何人发生冲突都是这样的道理,总是试图让别人改变,让别人听自己的,而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接受到外界的刺激以后,去梳理自己的内心,去想办法让自己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说白了不就是去适应环境吗?但这种适应不是稀里糊涂的被同化,而是带着自我觉醒和觉知的清醒的理性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再去指导自己在现实中的行动。其实想想我也没做什么,就是表面上又做回了那个顺从的自己,做好自己理所应当的事(他们认为的理所应当),但不会再付出太多感情了,这样做至少会让自己轻松许多,不再被很多的琐事牵绊的不开心或者去过多的纠结。大概这种改变她们也能体会到吧?

最近思考的太多了,想要回忆一些事情,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比如我一直在努力回忆自己学前班到小学的事,可就是没啥印象,感觉像失忆了一样,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我想回忆起来小时候跟姥姥生活的那几年,大概在5~10岁?也是什么都想不起来,只能从大人对我说过的话里去想象,难道是因为生了个孩子吗还是怎么滴?对于姥姥,其实一直都是我认为比较偏爱我并且我也很在乎的人,事实上我也一直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感恩或者回报这份厚重的爱?但转念一想,小时候的我只是个孩子,我并不能自己决定我的生活呀,如果说父母或者照料者因为照顾了一个孩子长大就认为他应该去报答他们?这样对一个毫无自主能力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从我自己养育女儿的心路历程来看,作为父母首先要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与其说要孩子学会感恩大人,不如先学会感恩孩子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的快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美好的生命状态,她们活力四射充满了好奇心富有热情的生活如何感染着一个大人...至于说以后她们是否知感恩这很重要吗?或者说你作为父母全心全意无条件付出了爱,你还会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知感恩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吧,只有功利心或者贪念太强的父母才会去抱怨孩子做的不够好不够多不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吧?

所以说要活的自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拿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你过得开心吗?时常感受到被爱吗?你在当下此时能否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这才是衡量标准。那些外在的条件只会让我们在循规蹈矩中一点点迷失自我,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自由更加感受不到爱。第二点就是要敢于去指责是别人的错,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即便我们不能去说出来,至少要在心里认定这一点,大声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我没能让她们满意这不是我的错,她们对我的做法很生气这不是我的错,哪怕她们说我是...自己也要在心里反驳,我不是那样的人,事实上我跟自己的妈妈正面沟通过这个事情,结果肯定就是不欢而散一顿恼火,我哭了半天?但我没错就是没错,至少自己心理自恰了,也认清了一些事。还有最后一点就是不断去强大自己的内心,这个说法或许很空,怎么去强大内心呢?就是找到自己心里上薄弱的地方或者说生活中常常疑惑的问题,带着问题去书里寻找答案,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比如我就通过阅读帮助自己翻过了内心的好几座大山,最早记得是在读研期间,那几年苦哈哈的,生活上的苦倒没啥,真正让我难以承受的是妈妈总时不时和我说一些家里的事让我帮忙解决,想法联系闯了祸以后离家出走的弟弟,而老弟也总是找我安慰老妈,直到现在回忆那几年都觉得无数次坚持不下去了,可最终也算是过去了,那时候看武志红博客,好像也是在那几年武老师慢慢的就开始火起来了,他的很多心理学观点帮我走出了阴霾,度过了一段暗黑岁月;再后来是开始审视母女关系,接触到了母爱的羁绊,里面提到了关于爱诉苦的母亲这一条,我才发现自己的妈妈不是个例,原来有那么多的妈妈都喜欢对女儿诉苦,但这种做法并不对的时候,心里也突然就对过去的好多释怀了,现在倒是对妈妈更多了一些理解和体谅,有些事我不能帮她度过,但至少可以理解她的无奈和苦衷。不过这倒是提醒了我自己,在养育女儿的时候不要对女儿过度的诉苦,这样做其实是把幼小的她推向了为人母的角色,事实上面对一件苦事难事的时候,大人本该更有力量去承担,但却告诉了手足无措的孩子,这样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无力感以及对妈妈的同情甚至有的“乖孩子”会想法去讨好妈妈让她变得开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最近我在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看了德芬老师的身心灵成长系列、又看了武老师的为何爱会伤人,开始去觉察自我,想要更多的了解自我~总之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谜题,当问题来了就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就是我近几年的生活状态,没有说很好,也没有很差,只能说还算比较充实,偶尔也会迷茫和失落,也会很丧,但也会很快走出来,找到新的让自己很舒服的状态。碎碎念的最后有点像在安利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了,但如果这篇碎碎念真的让你有想读书的冲动,也算是有价值了...(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那年夏天

    文/壹見 那年夏天,我写了一篇很长的碎碎念,去参赛,然后可想而知,“名落孙山”。我写的是一些心情,里面有些自己的影...

  • 乡村教育家·“冬之讲述”2015年度优秀教育叙事之四

    我的教育碎碎念 七七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喜欢这句话,因为一些人,一些事。...

  • 默默地写着就好

    喜欢把心情变成文字,虽然大多是一些碎碎念。看着自己敲出来的文字变成一篇小文,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去在乎阅读量粉丝...

  • 从眼下做起,碎碎念又何妨

    最近看到一些人的日更,诉说自己的日更,只是自说自话,并无什么有意义的事或理,仿佛日记,纯属碎碎念,故而没有什么阅读...

  • 泡沫|周末碎碎念

    文:泡沫 碎碎念写啥,无非就是一些琐碎的事,曾断言说开公众号专门写碎碎念。 小伙伴问:价值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 小结 | 要开心,要快乐,要闪闪发光1.4

    原创/静静的朵朵 今日份小总结: 1.原创日更1000+已完成,关于最近工作的一些碎碎念,关于处理数据的一些收获[...

  • 面对再就业的困难,妈妈们该怎么做

    原创//静静的朵朵 碎碎念 前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全职妈妈再就业找工作困难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给看...

  • 你说这是无用功,我说,它让我快乐!

    这是一篇碎碎念,一篇关于梦想的碎碎念! 你说,这会压榨我的精力,是无用功。我说,它让我快乐! 又是兵荒马乱的一天,...

  • 世界那么美好,我是不是该努力活成自己。

    写给自己关于生活的一些碎碎念。 快要奔三了,生活还是一团糟,想去的地方没有去,想做的事也没有做。发现自...

  • 读书碎碎念之“买卖的真经”

    一篇关于买卖的真经文章,读后一些碎碎念。 文章中对于建立良好的买卖关系,列举六点。 1.公平交易。目前这个生活周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篇很长的碎碎念(关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心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cc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