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百日谈】——第四日:普契尼《图兰朵》
《图兰朵》大概是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歌剧了,其中最闻名于世的是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几乎成为了各大舞台上演率最高的演唱曲目之一。追溯其创作灵感,据说是威尔第受感触于《茉莉花》的旋律,并将其作为主旋律贯穿于歌剧始终,用他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他心中的东方世界。《图兰朵》是普契尼一生中最后一部,是由G·阿达米和R·西莫尼根据C·戈兹的同名寓言剧编写台本,讲述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在他去世后,学生弗兰科·阿尔法诺将全剧续写完成,于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该剧描述元朝有一位叫图兰朵的中国公主,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对男人进行报复的故事。她持自身美貌对异性的吸引力,以谜语下套:如果有男人能猜对她给出的三个谜语,就嫁给他,如果猜错,便立刻处死。三年来,已有众多痴情的王子前来猜谜但结果均成了图兰朵的刀下冤魂。就在一位波斯王子又将被处决之际,一位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再次被图兰朵的美貌吸引,不顾其父和家佣柳儿的极力反对,决意要挑战谜底,以无畏的勇气尽显情爱之伟力。结果他猜出了三个谜语,致使图兰朵惊恐万分不知所措。见此卡拉夫向图兰朵表示,如果在明天拂晓之前你能知道我的名字,我就去赴死;反之就要嫁给我。于是图兰朵下令:今夜北京城里无人能入睡,所有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获悉鞑靼王子的名字,违者杀之。于是众人殚精竭虑并以色诱、财物、威胁等各种手段欲使卡拉夫放弃对图兰朵的追求。但卡拉夫却不为所动。黎明终于来临,卡拉夫以胜利者的姿态,终以爱的力量化解了图兰朵心中的仇恨,唤起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全剧在充满爱意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坦率地说,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无论故事本身还是普契尼对图兰朵的解读,我认为并不存在误读也谈不上“充满诡异、神秘和阴沉的冷调”。大凡对历史误读的产生,一是由于缺乏了解,二是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陷阱中无以自拔。普契尼是否误读了图兰朵抑或西方多数《图兰朵》版本是否像张艺谋所指责的那样诡异、阴沉,这需要我们把镜头切回到那个时代。
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直观的历史,可以说是从马可波罗开始的。1276年,这个意大利商人兼旅行家来到中国并游历了17年。回到威尼斯之后经马可•波罗本人口述,由鲁斯蒂谦执笔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该书详尽记述了他在远东这个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以极为夸张、炫丽的描述,为西方人勾画出一个天堂般无比美好的东方国家。由此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后经门多萨、基歇尔神父等人的不断丰富,美好的中国形象从原本的世俗领域逐渐上升至道德精神层面,并以此作为彼岸世界的理想范本向中世纪黑暗的神权统治发起挑战。甚至可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早期的启蒙运动均与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向往和解读有关。
事实上,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真正的主角既不是图兰朵也不是卡拉夫而是柳儿。据史料记载,普契尼正是在写完柳儿自刎后停笔的。因悲伤过度而留在总谱上的斑斑泪迹,显示出普契尼心中对柳儿崇高而伟大的爱情唏嘘不已。西方有音乐学家认为,普契尼生前未完成《图兰朵》,并非全因疾病缠身。相当意义上是因为他在写完柳儿之死后创作情感的终结。我十分同意这样的观点,并且认为与柳儿的爱情相比,卡拉夫抑或图兰朵的爱情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作为一个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女佣,柳儿在那个漆黑恐怖的夜晚,以视死如归的勇气,严刑拷打下拒不说出卡拉夫的名字,并以自刎殉道的方式去成全自己心中暗恋的王子与图兰朵的爱情。这是何等伟大而高贵的情感!也因此,西方观众的眼泪几乎都是在柳儿哀怨真情的咏叹中流淌下来。这不仅是对普契尼深刻的理解,更是对一种感情价值的认同及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