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豆豆三部曲之一的《天幕红尘》,有人说是三部曲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有太多的人在书中读到了很多门门道道,我很钦佩。可我依旧只是看到了一些显而易见,又能被我拿来一用的或认知、或理念、或观念。
本书有近400页,共51章,书中有价值50万的四个字——“见路不走”,没读这本书前,觉着是故弄玄虚的表述,读了之后发现的确受用。
整本书对于“见路不走”理论认识的讨论,在前27章的故事中基本完成,也就是说,作者用了27章的篇幅和故事,系统的阐述了“见路不走”的含义,换言之,如果前27章读完,没理解什么是“见路不走”,可以不用着急往后看,前27章一些段落的表述,初读会有些理解上的困难,有些绕,不妨慢一点,把那些一时难理解的段落多读一读,前面的理解了,后面的读起来就快很多。
后面的章节是将“见路不走”融入一个具体商业模式改革的故事中,准确说是“老九面王”到“久悟杆子面”的改革故事,它是对“见路不走”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的展开描写。
之所以说“见路不走”这四个字它值50万,是因为主人公叶子农和罗家明借5万块钱,承诺一年后归还他50万……果然,用了一年时间,叶子农赚回了200多万,而罗家明并不要这50万块钱,而是让叶子农送他一句比50万还值钱的话,于是叶子农送他“见路不走”这四个字。
同样的四个字,叶子农的实践证明,他用一年时间,用5万赚回200多万。可为什么罗家明用这四个字并没有用好,最终只见到了一条不得不走的死路呢?
关于这一点书中提到,叶子农说:“见路不走是提醒他(罗家明),甭琢磨什么高人、高招儿,是让他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儿的,是让他实事求是的,可他还是奔着高人高招儿去了,这一奔可就瞎了。罗家明就是这样死的,你(老九)要往哪儿奔,你也死。”
又道:“因为他是要做高人的,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的、高招儿的,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罗家明的判断能力不足以判断苏联政局的,他的资金能力也不足以支持他做那样的赌局,但是他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不栽跟头还等啥?”
叶子农所说的“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具体操作,是讲条件可能的,不拘泥于教条、经验的,但也并非一味追求与别人不一样,否则就是“着了相”,越努力只会错的越离谱。
书中写到:“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多了就不觉得他神道了,不觉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个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走,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又道:“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他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他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那咱说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接着说:“如来是啥呢?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个词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身不由己,己不由心,常做出后悔也来不及的决定,或许并不是每个己不由心的决定,所带来的影响都足以让人们痛到记住这个教训,所以总会一错再错。
战胜心魔并非易事,在我看来,能尽可能如实观照,且凡有所抉时,能多一分对条件可能的思考,已别有境界。所谓如实观照,它要求人们摆脱主观偏见,以无分别心、无执着心、无判断心去观察事物,不受外在观念和内在情绪的影响,保持中立和客观。
以书中所提到的老九面王这件事来说,“手擀面就是比机器面好吃,这算不算路,它的条件可能是什么?我们平时的直观判断它很方便,但是我们说它有漏(有漏也即不究竟、不彻底)。实相是什么呢?是面的软硬度、是厚薄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哪种方式。”
回到“见路不走”来说,就是“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的,也许是不一样的。”一碗面好不好吃,不拘泥做面的形式,而在于对做成一碗符合大众认知的好吃的面的工艺把握。
在践行“见路不走”的理念过程中,既不要怕必要的事于道,就是拘泥于成功的经验、教条;也不要怕走错路,有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摸对了过去,摸错了回来。
叶子农就是用这样的认知,做了几件众人看来比较厉害的事,比如一年时间用5万赚回200多万;比如设计了劳务输出替罗家还债;比如还没看迪拉诺公司总裁乔治给他设定的命题,就让人先把20万美元装起来,并用一句话驳倒命题且如愿从乔治那儿拿走了20万美元(当然,这也为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
以我的当下而言,比起对“见路不走”这四个字的学习,让我受益更多的是主人公叶子农关于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作者传达的某些理念,那些态度和理念更容易被学习和应用,亦是当下不少人身上稀缺的一种洒脱。
对于生活。他不找死,不找活,平常过日子。
而方迪则说:“我干嘛非要从比谁强里找快乐呢?又干嘛非要从比谁差里找折磨呢?我现在才知道清净有多奢侈,除了有饭吃还得有平常心,那就先解决吃饭问题呗,平常心留着以后再说。”
叶子农说:“我做了想做的,就受我该受的。”
在家里可以随意,可以邋遢,但出了门就是公共规则,出了门就要服从公共规则;他说:“人活着就有麻烦,就得有担当,谁都不想有麻烦,也不是所有的麻烦都能躲过的,躲你能躲的,受你该受的,这就是生活。”
有人嘲笑他穷酸时,他说:“谢谢。”“这你谢什么?”“能让你获得优越感,这让我觉得我的穷酸也有了价值。”
这一刻我在想,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并非完全无拘无束,而是在规则中,最大限度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不妨碍大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对于工作。叶子农说:“你是要赚钱的,你的立论就一定要找到有利于你赚钱的论据。”挺干净有力的一句话,做任何事,先瞄准方向和目标。
就方迪而言,她说:“打工、生存,是我需要学习的一部分,这跟我家庭条件没多大关系。”方迪的这种认知是超前的,或说是超认知的,有时人们之所以活得痛苦,不是主观事物本身多可恶、多难耐,而是没有转换对它的态度和认知,把原本主观必然的,变成了客观地认识,把主观承担当成了被动接受。
对于危险。叶子农说:“危险不是来自民主、爱国,而是来自打着各种漂亮旗号的极端主义。不管是民主的极端主义还是爱国的极端主义,不管是种族的极端主义还是宗教的极端主义,都是极端主义。极端主义就是欧洲独有的吗,不是嘛,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有极端的人、极端的事。”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危险来自于身边比较极端的人,而不在于具体遇到了什么事儿。如果一件事儿很平常,但是遇到一个极端的当事人,那会变得危险,一件危险的事儿,如果加上一个极端的当事人,那就更危险。
所以,远离极端的人,别惹极端的事,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对于认知。方迪说:“文凭不是决定一切的,他(指闺蜜董丽的男朋友周富均)这10多年走过来,一个领导眼瞎,所有的领导都眼瞎吗?甭管好官坏官都需要有人抬轿子,在需要政绩这一点上是没区别的,要是连坏官都不需要你抬轿子,那就真不是人家埋没你了。”
人们太需要时常反省自己了,这是自我纠偏的方式。如果说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某方面有误会,可能真的是误会;如果说有很多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同一个方面对某个人有误会,那大概率是这个人真有没做好、没做对的地方。
当然,很多时候理论和认识往往也是相悖的,人们只是更善于自圆其说。就如在《看电影<我来自北京之按下葫芦起来梨>我学到的沟通技巧》、《张宗超,生日快乐 | 2019》两篇文章中,我写到:“人们所认为的对的观念和见地,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最后,用叶子农的一句话来结尾:“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我也一样,我就这德行,只能这幅德行活,由不得自己。”
以上。
作者简介:张宗超,一位用力体验生命并努力传递更好的生活理念的年青作者,写人生规划、职场认知以及自我成长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