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层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 通过多路复用,区分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包
- 通过可靠传输,修复错误
两个主要协议:用户数据包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UDP用端口多路复用,解决问题一。TCP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TCP
TCP工作原理
- 每个TCP数据包都有一个序列号,接收方通过序列号排序,和发现丢失数据包。
- 序列号不是整数,使用计数器。
新序列号 = 旧序列号 + 数据包长度
- 初始序列号随机
- 不锁步通信,无需等待响应一口气发送多个数据包。某一时刻发送方希望同时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叫做TCP窗口(window)的大小
- 接收方的TCP可以通过控制发送方的窗口大小来减缓或暂停连接,即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 如果包被丢弃,TCP会假定网络很拥挤,会减少发送量。对于无线网这种噪声很大的环境来说,TCP是个灾难。
何时使用TCP
几乎所有情况下。
例外:
- 如果客户端只需向服务器发送单个较小请求,并且请求完成后无需通信,不需长连接,此时使用TCP大材小用了。
- TCP建立连接至少三个包(SYN, SYN-ACK, ACK),结束连接三或四个包(FIN,FIN-ACK,ACK)。这样单个请求至少6个包。
- 如果短时间内发送许多单独请求,可以用TCP。这时建立连接的开销可以被平均掉。
- 当丢包发生时,如果应用程序有比TCP重传更聪明的做法时。比如音频信号,一直重传丢失的1秒数据毫无必要。
TCP套接字的含义
TCP的connect()
与UDP的connnect()
不一样的:
- TCP的是必须,建立连接;UDP的不必须,可以用
sendto()
指定地址。 - TCP的
connect()
可能失败,因为真的在通信,建立连接。而UDP只是本机上记录下对方地址,并无通信。
套接字分类
- 被动套接字/监听套接字:只用来接收连接请求,不发送和接收数据。
- 主动套接字/连接套接字:只用于与特定一个远程主机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
一个被动套接字,可以有N个主动套接字。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usr/bin/env python3
# Foundations of Python Network Programming, Third Edition
# https://github.com/brandon-rhodes/fopnp/blob/m/py3/chapter03/tcp_sixteen.py
# Simple TCP client and server that send and receive 16 octets
import argparse, socket
def recvall(sock, length):
data = b''
while len(data) < length:
more = sock.recv(length - len(data))
if not more:
raise EOFError('was expecting %d bytes but only received'
' %d bytes before the socket closed'
% (length, len(data)))
data += more
return data
def server(interface, port):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设置SO_REUSEADDR,确保套接字的端口在等待关闭状态时可以使用,否则OS需要几分钟后才使端口可用
sock.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sock.bind((interface, port))
// sock是监听套接字, listen的参数为等待连接的最大数。
sock.listen(1)
print('Listening at', sock.getsockname())
while True:
print('Waiting to accept a new connection')
// 监听套接字sock调用accept()后新建了一个主动套接字sc
sc, sockname = sock.accept()
print('We have accepted a connection from', sockname)
print(' Socket name:', sc.getsockname())
print(' Socket peer:', sc.getpeername())
message = recvall(sc, 16)
print(' Incoming sixteen-octet message:', repr(message))
sc.sendall(b'Farewell, client')
sc.close()
print(' Reply sent, socket closed')
// 由于TCP可靠性,客户端代码简单多了
def client(host, port):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sock.connect((host, port)) // 相比于UDP,这里可能会失败
print('Client has been assigned socket name', sock.getsockname())
sock.sendall(b'Hi there, server')
reply = recvall(sock, 16)
print('The server said', repr(reply))
sock.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choices = {'client': client, 'server': server}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description='Send and receive over TCP')
parser.add_argument('role', choices=choices, help='which role to play')
// 绑定接口与UDP类似,区分自环接口127.0.0.1和空
parser.add_argument('host', help='interface the server listens at;'
' host the client sends to')
parser.add_argument('-p', metavar='PORT', type=int, default=1060,
help='TCP port (default 1060)')
args = parser.parse_args()
function = choices[args.role]
function(args.host, args.p)
send(), sendall()
和recv(), recvall()
TCP将数据看做流,会自行将流分割为多个数据包,因此可能发一半数据。而UDP的发送是原子性的,发送这个,接收这个。一次TCP send()
时,操作系统网络栈会遇到三种情况:
- 要发送数据立即被网络栈接收。
send()
立即返回,返回值是数据串长度。 - 网卡正忙,发送缓冲区满,系统也不分配额外空间,
send()
会阻塞进程,暂停程序。 - 介于两者,缓冲区几乎满了,但是还能放一点,放不全。则
send()
返回已经接收的长度。其余数据等待。
所以使用send()
要循环判断其返回,比较麻烦,python提供了C写的sendall()
,做这个循环。
recv()
情况类似,如果接收缓冲区只有部分数据,也会立即返回。因此代码里有recvall()
,保证一个循环内接收定长数据。标准库不提供,是因为用定长数据的太少了,而且很多数据需要边传边用,这种方案不具有普适性了。
死锁
上例是读取完整个数据流后再响应,缺点是如果流很大,内存可能就不够了。聪明点的做法时每次只读取并处理N字节的小型数据块。
考虑客户端大量数据要发送,客户端都来不及recv, 接收缓冲区就会被填满。此时服务器会探测到,然后阻塞send, 最终服务端发送缓冲区也满了,无法发送。服务器的接收缓冲区也会被填满,最终双方缓冲区都满,死锁。(即通信双方都忙着写数据,来不及读)
避免死锁:
- 将套接字选项的阻塞关闭。
- 使用某种技术同时处理来自多个输入的数据,比如多线程、多进程,select(), poll()等系统调用
UDP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接收不了就会丢弃。
已关闭连接,半关闭连接
套接字默认是双向的,shutdown()
可以控制关闭任一方向。参数有三个:
- SHUT_WR: 最常用,表示调用方将不再向套接字写入,而对方也不会再读取任何数据。
- SHUT_RD: 关闭接收方向的数据流。
- SHUT_RDWR: 关闭两个方向。与
close()
区别在于,close只关闭调用它的进程与套接字的关系,其他进程依旧可以用这个套接字。而这个就比较厉害了,全部关闭。
像使用文件一样使用TCP流
f = sock.makefile()
, 然后就可以使用 read()
和 write()
, 底层会调用 recv()
和 s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