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近看的文/可能是大型瞎扯读后感

最近看的文/可能是大型瞎扯读后感

作者: 浣西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10:56 被阅读0次

    一直习惯于以小说——散文穿插的方式看书。大抵和时间顺序无关,毕竟也不是喜欢追赶潮流的人,有时候反应过来了发现我读的书不过是在很多书迷眼中的古早入门本。

    但是看得很多也很开心,毕竟对于我来说现在大众聚集的音乐会是暂时没法去了,那日常就只剩下养成游戏和看书写字这两件事了(以游戏和广播剧来保留下我那仅有的一点儿少女心)。

    今天刚刚好读完《犯罪心理》,抛开其原耽的固有分类(其实原耽中的确有不少好作品,其特点大概可概括为一个字:长。以及,关乎生死的大都还不错,我说的是比较深层次的讨论,不是小年轻谈恋爱要死要活),它大概是本不错的探讨人性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社会背景之下。

    偶尔边读也边看一两眼小网友的评论——也许可以归咎为受众群体的原因,几乎都还是上学的孩子们,发表的见解大都直白可爱。读这一本的时候,我却发现我和他们其中一些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可能是因为我开始可以理解一些少年人还尚不理解的情节和原委。又想到我是同名(但的确无关)美剧的忠实剧迷这件事,忽然很感慨其对于我个性塑造上产生的影响之大。略去不计其中戏说或故弄玄虚的部分,这一本还算有些专业性,但心理学甚至犯罪心理学是非常专业严谨且有高度的学科,你不可能通过读几本小说看几部美剧就说自己了解了。因为受众群体是大众,即便是秦明写自己也免不了戏说与添油加醋,很多合理或不合理的情节,作者都能给它一个深刻而理智的解答便已经很优秀了。

    读到那些关于罪犯的描写,或是相关的并不陌生的能跟凡人讲得通的浅显类专业概念,我更多地想到美剧《犯罪心理》在我的少年时代占据了我业余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这件事。哪怕我是罪案类剧集的忠实观众,爱好就是端着午饭看演员解剖各种尸体,出入各种死亡现场,揭发各种丑陋阴谋,但《CM》这一部十几年下来翻来覆去地看,可能真的对塑造我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除去个人成长经历中的磨炼和所受教育中得到的加成,青少年时代接触的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看法的形成还是有指导意义的,我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可能喜欢理科的孩子更愿意将信任交付于客观安定的公式和计算,而文科脑的人更多的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于各种能引起强大情感共鸣的文艺作品中吧。然而每个人的大脑都应该是很神奇的,至少它们不会给自己贴文科或是理科的标签,思维方式也是随着年龄、阅历甚至那一瞬间的环境而可以随时发生改变,我想这就是人的奇妙之处。

    因此我可以上一秒欢天喜地并满怀希望,下一秒便犹豫不前满心沮丧,临界点和触发点有些我自己知道,有些不知道,有些人我理解而有些我们不能,这些都很自然。所以才会有小团体,有不同的政见政体,有宗教领袖……如果说我感谢那部剧集带给我的部分,应该是看待事物时习惯当场或是事后复盘是非得失,是看事情要有多面性,亦或是习惯于平衡很多东西,从左右两面加码维持一个天平,那反过来也有很多算得上是负面的暗示和引导。这很多可能是和我本身的性格有关系,特别敏感多虑还矛盾,这些心理活动都会导致我想很多,时间长了很累,而我是一个内向型的人,觉得没必要也没时间去给别人讲述我的各种中二阔论,所以我有时候经常心怀感激地听着亲朋好友宽慰我,又油盐不进很疲惫地我行我素。甚至有得时候我说的话做的事应该显得很圣母,或者有时很怯懦,因为我特别不擅长那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我也不喜欢站在风口浪尖。

    这当然与我的经历,甚至于与我所见过、有交集的每个人都有关,但因为基本上我从小就是泡在图书,电视剧电影还有音乐里面的,这些应该是我人生或者说人设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还是觉得如果评选一部对我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除了真正开启我读书之门的《海蒂》以外,应该就是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的《CM》了。很可惜,因为后来的演员大换血,我已经许久没有再回顾,而刚结束阅读的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莫名怀念的感觉。

    但其实说到底我对于小说的态度都比较微妙,因为一直以来觉得比起戏说,哪怕是基于事实的戏说,我都更喜欢散文或者杂文那种血淋淋的真实感,毕竟那种平淡无奇或者锋利到刺骨的叙述才是活生生的人真实经历的,对于我来说有些致命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而虚构作品,不论是经典悠久的文学名著,还是霸道总裁类的网文小说,首先,它得是一个故事,故事就不一定是真的。而这个故事往往为了塑造戏剧冲突需要夸张一些情节或者人物,这对于我来说更容易讲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相对比较冷静,而自述式的散文甚至报告文学都会使我更容易将自己置放于一个偏主人公的角色。所有就算只要是有点价值的小说都是在影射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讲述其不方便或无法现身说法的故事,我曾经都觉得纯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高于小说的,纪录片的意义也是远大于戏说电视剧的。

    但现在看来,虽然我的认识依旧非常非常浅显,我觉得小说最棒的地方就是它其中所被构建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非现实感会拉着你出不去,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很平淡,需要更刺激的东西来激发起阅读欲望。而大众群体的价值观和审美它永远都不可能是一条平直线,浅显易懂才是征服大多数人最好的武器,事物存在必然有其原因。这其中如果能再顺带影射一些社会问题,引起一些社会性或者人性的讨论,真得是非常实用有趣,且循序渐进。我挺喜欢我现在这个认知上的改变。

    这么说,是因为最近好死不死随机看到的作品里老是出现瘟疫蔓延的情节,我不知道这算是什么运气,十有九中,我都怀疑手机有智能了在监控我刷新闻。并且以往看过的罪案型美剧里,可能不光是美剧,也偶尔会出现类似的情节,例如炭疽病毒。读到或看到这些情节,再对比现实中民众的反应以及舆论方向,真得非常非常奇妙且让人感慨,也或者就是纯粹的特别方便抒发情感。毕竟有些文人可能就是想的比较多,心理学、传播学、哲学这些用好了添彩用不好就很白痴的文学要素,总是让人看多了以后自己也产生跳大神的冲动,比如我现在这样。

    我书架子上永远都攒着一堆还没读完的书,以前是纸质书,现在是电子书。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留白,看不进去文字的时候,好在都有很多电影和剧集来做补充。我对文艺作品的汲取很幸运地就没断过,现在又能踏实下来看长篇了我也真的很高兴。而且我觉得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自己真的越来越不挑剔了,什么都看,什么都读。以前不屑瞥一眼的东西现在都能绘声绘色说上很久。所以整个疫情期间我就从来没烦躁过,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除去上班和睡觉的时间,我甚至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这段时间也曾经特别沮丧消沉过,但一次都没有觉得愤慨过(我习惯把工作上的事情过滤到另一次元,写东西的时候真得只想在自己的私人世界里待着),估计很多人骂了什么抱怨了什么担心了什么到我这里都软绵绵地挡回去了。我是很客气也很尊重大家的立场,所以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必要非得撕破脸,所以我也就随口说说自己的想法,也不需要别人来同意我的。如果我真的只是需要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真的很安全也很……简单,屏蔽所有人只和聊得来的人说话就好了,没有负担也不会有负面情绪,所以我一度特别沉迷于这个状态。后来某位医生大大(人在抑郁情绪下记忆都很暧昧,所以我某一段时间的记忆几乎都感觉被清空了,就记得看完了当时整部《识骨寻踪》)跟我说让我难受的时候想想其他人和我不是一个位面,不要有什么交集也不要互相干涉来自保,我现在想来觉得自己相当高傲且中二,并且神奇自己还时常能把这段经历拿出来当做一种炫耀。因为有时候真的很累,在某些方面不合群又学不会折中妥协的少年时代是真的比较难熬。但长大了就知道人是社会动物,我实在没那个本事出了门还带着万年玻璃罩,所以出了门我可以做话痨,但蹲在家里才是我最大的舒适区,虽然从我的社交方式上来看真的比较难想象。这里宽慰我爸妈两句,我真不是孤僻,也不是不知道社交生活很重要,反而可以处理得不错。但可能更多的这是悠长岁月中我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生了什么我认为承受不住的事情首先就啪嗒一下把周遭世界的开关按掉就好受很多,跟有些人喜欢坐过山车和高度酒发泄是一个道理。又或者每个人重视或者说宝贝的东西不一样,我对有一些东西可能天生没有兴趣吧。

    《犯罪心理》这一本可能是最近让我最有共鸣还写了一大篇文字甚至当做2月总结文的作品,把人物感情线扒了我都觉得可以一读。我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变得很絮叨,重新写特别多的东西,日常时不时就敲下两句,仿佛回到跟岩姐认识时的百度贴吧高频率更新时代,但我觉得这才是最像本身状态的我——因为抗拒且不擅长用说话来传达情感表述需求,我用文字的水平要比口才高一些且顺手自然得多。

    而最近不知是不是错觉,窗外的救护车响得很频繁,我还是觉得人各有命。看着网络上的各种正义言论我觉得我一点都不义愤填膺,因为我没能力去救别人,也没资格去评价别人,不给社会秩序添乱是我可以做的最多的事情。

    就像是书里让你在拯救许多受害者危重病人和杀掉四个罪犯之间选择,我们会选择A还是B,亦或者是袖手旁观呢?毕竟,受害者本来就无辜,可是谁说罪犯就没有活下来的权利呢?

    可能等我把积的一些书看完,下一步也要去多翻基本所谓专业书籍补补课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近看的文/可能是大型瞎扯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jq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