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在《认知》1:不求最优,只求满意中,我们分享了西蒙如何从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特别是人类的复杂行为,我理解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如何让机器模拟人的智能?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通过牛人的视角,更好理解我们人是如何思考和处理复杂事物,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去优化我们自己的算法。
本文继续分享我阅读《认知》的收获,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1、常人解决问题的1个路径和4个策略;
2、专家为什么这么快?
1 1个路径和4种策略
你通常碰到问题时,你是如何解决的吗?你有思考过自己的解决过程吗?你常用的套路是什么?
西蒙详细研究了人们解决问题时常见的路径和策略, 我影响比较深的是其中的1个路径和4个策略。
1.1 手段-目标 分析法
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家到公司有10公里,你现在在家,你的目标是到公司,那么你可以通过驾车、公共交通(手段)等手段实现整个目标。
概括起来,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先设定一个目标,分析我们和目标之间差距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手段)消除这个差距。
整个方法看似简单,但面对具体问题却不简单,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标的多维性;二是手段的有效性。
什么是目标的多维性?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单维(单一维度),比如你今年的体重目标是不高于80kg,你只需要看体重一项指标就行,而且很具体,就是不超过80kg。
但如果目标是:设计制造一部有竞争力的汽车。什么才算是有竞争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和竞品进行比较,比如造型,空间,续航,舒适性等,这就是典型的多维性,但是还需要回答,上面划分的维度是合理的吗?每个维度的目标值如何设定?为什么设定这些值?光是这一项,就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难题,特别是那些很难用客观数值量化的东西,比如:外观好不好看?声音好不好听?感觉是否有品质和高级感?
当区分了不同的维度,就会有不同维度上的目标,而每个现状和目标的差距,就对应于一个子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才会更有效呢?
作者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解决问题要有结构性,或者我称其为系统性。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理由:
一方面:避免“按下葫芦起个瓢”,就是解决了a问题,却带来新的b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解放具有杠杆效应,要么是一次可以解决一片问题,要么是解决之后,可以帮助其它问题的解决。
比如下图中,1~4分别表示不同的方案,a~b分别是不同的问题, 显然4是效率更高的解法。
而所谓解决问题要有结构性/系统性,就是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识别,尽可能多列出解决方法,然后建立如上图一样的矩阵,分析该采取哪个方案。
1.2 4种策略
手段-目标分析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经典路径,那么具体我们应该如何找到手段呢?
书中介绍了4种典型的策略:目标递归策略,知觉策略,模式策略和机械记忆策略。
①目标递归策略(goal recursion strategy)
举个例子,在一个层级式组织的公司中,CEO管着几个副总裁,副总裁管着几个总监、总监又管理几个经理,几个经理又管理者一线员工,只要每一个层级都管理好,整个组织系统就是比较有条理的。与此类似, 在汽车的性能开发中,前期设计阶段,会将整车级的目标分解系统级目标,系统级目标再分解为零部件级目标,到了中后期,会验证零件级目标、再到系统级目标的达成,最后到整车级的目标实现,这是典型的目标递归策略。
②知觉策略(perceptual strategy)
知觉策略,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感觉和知觉判断,或者说是根据外界的刺激来判断。比如你在开车的时候,发现车道有些偏离,你“看到了”并作出调整,就是根据知觉策略。以我的专业为例,我们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品质好不好?声音好不好好听?其实很难用客观目标去量化,最直接的方式是用耳朵听,根据听到的效果判断改进的方向,我们熟知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是典型的知觉策略,根据外界的刺激或反馈进行调整。
③模式策略(pattern strategy)
模式策略指的是你解决问题的动作只有可能的动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编排这几种模式的组合。就像我们在解决噪声问题时,要么调整源、要么调路径、要么调响应,而每个部分又有一些常见的模式,比如吸音、隔音等。
④机械记忆策略(rote memory strategy)
机械记忆策略,就是把做对的一系类步骤死机硬背下来,就像小的时候,有的人不会学习数学,就背习题,把具体题目的解决步骤背下来,而不是理解背后的原理,最后发现背会了一道题,下次换一种类似的,就不会了。
有这么多的策略,我们如何判断优劣?书中给出了四个标准:
学习时长:掌握需要的时间越短越好;
对记忆的要求:占用的记忆越少越好;
提取难易度:需要使用时,越容易起提取越好;
迁移性:不仅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很容易迁移到一类问题的解决。
从这四个标准来看,机械记忆策略是最不可取的,这也和我们的常识符合。而在使用这些策略的时候,有两个共性的关键问题:
如何判断问题的解决程度?
比如目标递归策略,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是否达成了相关的目标;知觉策略中,如何判断好坏程度等;
下一步,该采取什么动作?
这个好理解,就是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动,而这种反馈就是来自于第一个问题,比如子目标没有达成,我们应该怎么办?
2 专家为什么这么快?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一般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逻辑,但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能高效解决某些领域专业问题,我们将其称为专家,那专家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我们会发现,他们常常能凭直觉,快速洞察到问题的关键,当我们还在按部就班进行分析时,他已经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他们那么快?
凭直觉,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除此之外呢?
西蒙在书中区分了专家和新手的不同,我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直达问题、心理表征。
2.1 知识体系
专家首先是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你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热力学相关知识的人,能够解决相应领域的问题。
作者将专家具备的知识粗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的是what和how:
类型1: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现代认知心理学也将其称为图式(schema)或者框架(framework)。我理解就是对一个知识的系统认识,同时,这里也包含具体的知识点,比如概念和定律等;
类型2:关于如何做的方法和程序步骤,比如如何做出“鱼香肉丝”。
而专家脑子里的知识量比普通人要大很多,而这种知识量,在认知心理学中用“组块(blocking)”来衡量,比如你认识的一个单词,一个字母或一个公式都可以看成一个组块,而且有个心理学现象,人们获得一个组块并成为长期记忆的时间,和组块大小关系不大。
而组块的多少,可以影响人们的处理速度。书中提到一个国际象棋的案例,研究者找了一批象棋大师和一般棋手,给他们5秒钟,看一眼有25个棋子的真实棋局,然后让他们快速回忆和恢复棋子的位子,象棋大师能正确摆对23~24个,而一般棋手只能正确复原6~7个。
通常人们容易认为,是因为象棋大师有很强的的视觉记忆,而后来研究发现其实不是的,因为当棋子的位置不是真实的棋谱,而是随机摆放的,大师也变得和一般棋手一样,只能正确恢复6~7个。
为什么?后来发现,因为大师是靠组组块进行记忆的,一个组块包含5~6个棋子,25个棋子的位置只需要记住5个左右的组块,所以复原容易,而大师的脑中存储了5~10万个组块。
后来用电脑也复现了这个现象,当给电脑程序输入熟悉的1500个组块的时候,电脑也只能复现12个正确的位置,而当计算机存储了5万个组块后,他能达到和大师一样的水平。
如果要达到大师的水平,需要多长时间呢?我们以前听说过1万小时理论,作者在书中给了一个精确的计算。以象棋为例,假如我们要十万个组块,一年记住一万个,人们即时记忆一个组块大概需要8秒钟,长期保持需要30秒钟,那么1万个大概就需要100小时,而如果是10万个,是需要1万时,所以一万小时定义还是有些道理的。
2.2 直达问题
具备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或组块,知识成为专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如何训练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研究发现,专家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和新手有三个主要的区别:
区别1:新手有很多内心戏比,专家会直达问题。怎么讲?作者通过了“口述记录分析”的方式,来间接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内心活动,新手在面对问题时,常常会表演内心戏:”哎呀,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啊?这样应该是对的吧?”;专家很少有这些内心戏,他们只会关注问题本身,寻找解决方法。
区别2:新手用正常逻辑解题,也就是说会区分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往回倒推。而专家不同,他会从根据已知的信息,结合自己脑子中已有的知识和工具,拓展出新的知识,增进对问题相关关系的了解。比如看到一个人脸上有血,就认为他受伤了,而不必通过手段-目的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简单的,立即得出答案的结论称为即时推理;
区别3:新手更多依赖正规的方程式解决问题,而专家更多依赖物理直觉和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真正的专家,常常能够把一些很复杂的问题,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你,而且你觉得是合情合理的,而一些新手在未完全理解问题时,会基于一堆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你公式计算结果就是这样,问他如何理解,他也很难回答。
2.3 心理表征
根据《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定义,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提到“苹果”,你是不是想到一个又红又大的,可以吃的苹果?或者是苹果手机、手表和笔记本等,这两种都是心理表征。
书中没有说明,但是我读出了,专家的心理表征比一般人更加丰富和具体,而且常常是以生动的图画的方式呈现的,而且书中特别提到,用图示化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推荐阅读画图:一种简单高效的思维和沟通工具
总结
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最常见的路径是:手段-目标分析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消除现状和目标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四种策略:目标递归策略、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但是,在常规套路基础上,专家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为什么?主要是三个方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大量的组块,直达问题,以及生动丰富的心理表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