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日常接触的内容性沟通和信息传递载体(包含谈话和文本)大致分为三种:
1、说明书型。
文本表现:如文件、邮件、合同、报告、新闻报道(日常工作中接触的多是这类),也包括一些看起来挺高大上,实际就是一类信息告知的,如某个著名经济学家的论文、一份华尔街投行的投资报告、一本智库常规的国际地缘政治分析白皮书。口语上包含你每天信息表达的90%以上。
简单而言,此类都是说明书,即信息传达,你要做的就是正确的理解,快速的处理;
2、脑洞型。
助你解锁新的思维模式、领略新的趋势变革、升级你认知维度的内容。
如一本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一次出色的TED演讲,一部展示你未知的电影,一次塞干货的区块链论坛,一次CES大展,一个伯爵古堡中几代人的私人收藏,一个你很多未见的牛逼老友跟你喝茶一下午扯出的蛋……对此,你要做的是,先空杯心态,尽可能吸收后,再自我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有效及互补的新知缝合进你的思维塔,武装进自己的知识军火库。
嗯,就像基因进化迫使你必须兴奋的那样。
3、文艺型。
诗歌、小说、戏剧、绘画,一个电影场景、一段美妙音乐、一处空间设计,以及优秀广告表达、有才华的网络段子……传统文学载体、多元艺术门类、加上很多全新形式的文艺性表达(也有很多莫名其妙好和恬不知耻,比如我昨天的呓语)。
这些字词句、视听觉等组合成的信息,如一束光,能直往你心里钻的,它们无视你为智慧生命自鸣得意的大脑皮层,直射大脑最深处最隐秘杏仁核(负责情绪情感)和脑干(心跳、呼吸、神经等核心生理反应)的潜意识区域。
它们不经逻辑、没有理性,看来无甚实际功用,却可以让你的精神和灵性找到寄生和攀爬的支架。
以上分析的内容属于第一类,说明文,没有价值,就是眼睛喝口水,经过身体,尿掉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