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了北师大李晓东教授的讲座《道法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下午,听了董霖老师的讲座《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他们的讲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一线教师面对的诸多困惑给出了“药单”。原来头脑中模糊的认知,渐渐清晰起来。
为了践行课标精神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我们需要依托于“单元教学”这样的创新模式,将六大学习任务群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虽然新教材的问世还需要时间,而我们作为领军队伍的一份子,有责任先动起来,在无路处找出路来。
从一天的培训内容来梳理一下,单元教学可以先依从于教材单元进行尝试,迈出一小步,再在单元之间,分册之间进行有意义的尝试。王君老师的《最美语文课》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先例,她将教材烂熟于心,于大开大合之间纵横捭阖,将教材的任意组合游刃于股掌之间,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都得以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有整体的顶层设计。以学期为单位,纵观全册教材,结合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将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审视,以发现其开发的价值。如果小步迈进,就可以直接以教材单元为一个单位,进行单元整合。就像董老师提供的课例,七上第一单元的“四季美景”,八下第一单元的“民风民俗”,这都是以主题为单位的整体建构。教师在其间充当“设计师”的身份,把目标设置清晰,把框架搭建起来,为以下具体操作过程做好根基。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一个教学高手是可以无限次地利用教材来做无限的文字游戏,以达培养学生学习力的目的。
其次,要设计具体路径和具体任务。任何一个任务的提出都必须依托于学科素养的养成,必须依托于教材的真正运用。单元整体设计不是不要单篇,恰恰相反,只有把单篇嚼透才有底气去架构整个单元。黄厚江、徐杰、肖培东老师的许多课例,单篇就是一个“任务群”,关键是要找到那个群的“聚焦点”。黄厚江老师说,要让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的走。只有将任务无痕地揉进教材,教材才有该有的生气。
记忆犹新的是吴欣歆老师举的例子《多收了三五斗》。吴老师将这一课传统教学目标、内容和变形后设置的几个任务进行比较分析,形象地凸显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的独特魅力。“算收入”“算支出”“算生活”“算未来”,教师每一个任务的设置都是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回归文本,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学生自然懂得了压在“旧毡帽”们身上的几座大山,让学生在做中真切了解了当时的真实生活状况。续写“旧毡帽”回家后跟家人的对话,探究“万盛米行”名字的深意,对连环画封面是否需要修改的意见,仍然植根于小说主题和语言、审美和思辨。当我们读懂了这样的“不一样”,摸透了这样设计的巧妙用意,才真正走近了核心素养的内核。
我们的“难”就在于设计出符合具体情境的,紧贴文本又不仅仅是文本的具体任务,而任务的达成又依托于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这需要文本解读的深厚功力,灵活精巧的活动设计,它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快餐版”设计,这样养分来自于日久天长的教师素养的养成,也来自于不拘泥于窠臼的创新灵感。
再次,在具体任务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点拨、追问、评价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缺失了教师的“导引”,课堂可能就是一盘散沙,放出去,却无法收回。这就需要教师备好“心里的课”,某某环节可能会有几种情况,每一种情况我该如何应对,都应该有个心理预期。只有教师把备课备厚了,才可能教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间的评价。既可以出示评价量表,亦可以生生、师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以更好的完善自我。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于老师而言,同样是最好的学习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