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跑步的习惯,每月都会跑步到六榕寺,往返7公里左右,刚好在体力承受范围内。
据载,六榕寺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初名宝庄严寺,六榕花塔叫舍利塔,建成之后,历经风雨,曾几度被毁。
到公元1097年,南海人林修重建,并改寺名为净慧寺,改舍利塔为千佛塔。
六榕寺,原来是要门票的,5元一张,只收现金,有一次跑步过去没带现金,还真的不让进,看来拜拜佛祖,没钱连朝拜的资格都没有。
进门有3支香奉送,给善男信女省了不少麻烦。前几个月,突然宣布“免票入门”,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每次踏进门口,总觉得亏欠了啥似的。
进门便是弥勒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当然也能容下雕像下面的随喜捐钱箱(查了一下百度,应该叫功德箱)。然后左右两边是四大天王(百度了一下,四大天王叫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接下来才是正解: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由此可见,李彦宏不是佛教徒。)每人名下也有功德箱,一个箱子放一块钱,乖乖,没进门,5块没了,刚进门又5块没了,然也,做一个虔诚的善男信女,也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才行。
下了台阶,左边的厢房拱了一尊佛,有一次难得开门,进去朝拜,正中间一尊金佛,不知佛号,感觉是印度或者泰国来的,一看他你就不敢笑的那种,很严肃的朝拜了一下,右边原来是个石刻,写着“六榕”,苏轼题词的来源据说是这样的:
宋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奉诏北归,途经广州,慕名到净慧寺内一游。净慧寺主持道琮向苏东坡求宝,以作纪念。苏东坡见庭院中有六株榕树,苍翠茂盛,婆娑如盖,生机盎然,便写下“六榕”二字。落款为“眉山苏轼题并书”。既曰“题”,又曰“书”,东坡解释说:就算是给小亭做个匾吧。
自此,苏轼所书“六榕”手迹,成为该寺的一件重要文物。此后历代主持对东坡所书“六榕”两字推崇备至。到明朝成祖永乐九年(1141年),干脆改寺名为六榕寺,改千佛塔为六榕花塔,六榕寺因此而得名。
六榕塔有四尊佛,不是正向的东西南北,却也有3个功德箱。
绕过六榕塔,便是三尊大佛,中间是释迦摩尼,佛祖旁边,自然是18罗汉守着,门口有2个功德箱,笑嘻嘻的开着口。
佛祖不敢拍,有几次却见有个和尚,上次是见他身体成笔直45度角,斜靠在柜子旁边,这次...
坐在椅子上,用手机遨游互联网世界,估计晚些会向极乐世界的佛祖们汇报一下互联网世界是啥样的,这位高僧是两个世界的使者。
想到这里,顿时肃然起敬。
沿着左边石级往上,是“更衣”的地方(权起更衣的“更衣”,门牌上书写“般若”,佛经的释义应该为“智慧”,有时悟道,不一定需要当头棒喝,更衣时一抖索,可能也能参到佛理)。
再往左是一排架子,放着一些纸质佛教讲义小本子以及加塑的佛像,我应该是取了两次,一次是取了一个《心经》,一次是取了几张佛像照片,走的时候,感觉有双眼睛在某个深处盯着我,停下一看,又是一个功德箱,一般是一个阿姨守着,感觉有点不对,既然是善人印发的佛经普及资料,又是功德箱,又为什么需要有个人守着,看你有没有随喜?
我没有,我是故意的...
再往前走,榕树下(不知是否是那六榕中的一颗),天气好的时候,会有一位双盘的,面目慈善的老和尚。
有一次听他在对几位善男信女这样说到:
拜佛,正确的说法是“礼佛”。礼佛在心,不在物。你过来看看,求得心里一片的宁静即可。并不是到这里烧了多少箱,捐了多少钱,就叫拜佛。
人总是有贪念的,比如你来拜佛,有时是求财,有时是求升职,这是人性的贪念,你自己如果都信不过自己,为何还要来拜佛祖?
人,首先要自信,自己都信不过自己,求神发财保佑,这叫迷信。
禅宗的公案也看了不少,基本都是书上的,突然一个大活人在你面前这么一讲,突然觉得,这位老和尚,自带光环。
老和尚榕树下的右侧是六祖的雕像。
对面是连登题词的“弘法堂”,每个周末上午,整整一屋子的善男信女在里面诵经,最前排的是高级和尚,往下是一般和尚,接下来是穿和尚衣服的居士,中间有个空格地带,后面是普通服饰的善男信女。
佛家有云,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个弘法堂,就是一个等级明显的现实世界。
出来的时候,又碰见了一个和尚,寺庙门口有和尚,有啥大惊小怪的。
有,
不但大惊小怪,
而且大吃一惊(不是“斤”)
和尚的袈裟居然是破的!!!
这肯定不是一个正二八经的和尚,是个苦行僧。
不坐飞机、不开奔驰、不搭高铁,居然是个徒步的背包客。
想起《一代宗师》的三重境界,三个和尚,好像也是属于这三个世界的人:
庙里的和尚:见自己;
苦行僧:见天地;
榕树下的老和尚:见众生。
跑回来的的时候,想起有位兄弟曾经问我,为什么每次返程的时候,总感觉比去程,要快一些。
当时语塞,突然有了答案:
去的时候,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人总是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期望,所以感觉路途遥远。
回的时候,没有了不确定的东西,也没有了期望,所以感觉就快了很多。
对世界,常保好奇之心,这样好像可以活的久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