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可能从小就有一个教育梦,所以当了一辈子的老师。而我,简直就是阴差阳错,稀里糊涂。一份五分钟的简历(这个邮件当时打开过一次后就再没被打开过,今天出于好奇,再此打开,被自己粘贴复制来的简历傻晕)
竟然很快初审就通过了,复审又通过了,后续一系列的邮箱信息,让我感觉遇到了传销组织。但出于好奇,我还是参加了面试,结果迟到了。王校问我如何教授22×22,我说列竖式呀!“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没有,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的,你有吗?期待你的分享。”不到3分钟就灰突突的出了校门,迟到加上没回答出王校的问题,心想肯定没戏。竟然下午就收到试讲的通知,我更加坚信这绝对是一个传销组织。但仍然出于好奇,我又参加了试讲,试讲时,我自信满满,一点都不怯场。“6÷2=?,我们要知道哪句口诀呀?对的,2×3=6,所以,6÷2=3。”那讲的是一个酣畅淋漓,过程中王校时不时地与旁边的教研组长微笑着说着什么,他越说我越自信,我认为王校在说“你看,这个老师虽然年轻,但是谈吐大方,思维敏捷,互动意识强......”事后谈及此事,王校说,那时候,他在拿我做反例,告诉老师们,表内除法怎么可以这样教,我们怎么能将表内除法讲成表内乘法的复习课呢?呃,呃......好吧,大写的尴尬,我那时哪里来的自信呢?后续收到了签合同的通知,出于好奇,我还是想去看看,当我在犹豫要不要签合同时,几位老师说自己写了好几份简历都没通过,而且有好多应聘者都是研究生,甚至还有留学生,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更厉害了,与这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说出去多有面子,便鬼使神差地签下了“卖身契”。
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迷之自信,小小的虚荣心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二)
实习的第一天,看到什么都是那么的新鲜,教学楼里的每间教室竟然有书架,绿植,乐器,墙上有根据班级文化画的画,这与我小时候的教室完全不一样,原来教室也可以如此有温度,这不就是我小时候渴望的伊甸园吗?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教室,这间教室处处都是创造,墙上的图全是班级每学期要聚焦的童话剧课程,两条充满幻想的“海带”也是童话剧的产物,墙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教室的每个孩子都是精灵
教室里每周都会有充满生机的鲜花
就连教室外面也挂满了学生作品
教师宿舍竟然有饮水机,洗衣机,空调......这让住久了学生宿舍的我再次被学校的文化温暖到。晚上还看到了惊艳的“小桥音乐会”。总之第一天,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不断地刷新自己对学校的认知,且接下来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事物让自己欣喜。
因为教一年级,客观的知识没什么难度。每天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在与班级孩子的各种游戏中,偶尔学生也会教我吹吹葫芦丝,画画,弹古筝......那种生活真的很美。
转眼半年就过去了,王校要离开新乡去运城了,临走前,我们竟然与王校拍了这么一组照片,这几张照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在数学组的要求下,我们一起吃了一顿饭,一顿改变我人生规划的饭。
王校说,“亚男,你说你当一年老师后,就要回老家做生意,其实你非常适合做老师,你非常有做老师的天赋,你一定要坚持带上一轮,或者至少三年,那样你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课程的魅力,教育的魅力,到那时再做决定。”那时听完王校的话,我内心毫无波澜,听听就完了,我可是有自己的梦想的。从小到大,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说我是做生意的料,我自己也认为我做生意是有天赋的。让我教6年学,太可怕了吧,人生有几个6年呀。一点波澜没有可能是假的,唯一的波澜可能是挺舍不得王校吧,他是我长这么大遇到的人中最特别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儒雅,他是我身边所遭遇到的人中从没有遇到过的类型。他的数学观,教育观,人生观一次次刷新了我的认知,但仅仅停止在心动,绝没有想过要行动。让我怎么都想不到的是竟然某一天鬼使神差,稀里糊涂地敲下了去往运城国际的求职信。当时稀里糊涂地来到了新乡世青,又稀里糊涂地去到运城国际。可能当时就是因为叛逆,我妈妈越说要让我留在她身边,我就越想跑的远远的,即使自己也很害怕独自一人前往一个城市,但就是为了不顺从父母而唱反调。
此时此刻,我追问自己,最初的入职确实是稀里糊涂,但是第二次的选择真的还是稀里糊涂吗?或者仅仅是因为叛逆吗?以前特别喜欢回忆,但此刻的我好像失去了回忆的能力,把内心很多感动都深深地掩藏内心,甚至消失。此刻我确定那一次的选择对我触动很大,绝不是稀里糊涂。中间其实发生了很多影响我决定的事情。
这时我打开了很久前的一篇文章:
刚教学时,顾佳曾经告诉我写实录的重要性,但我从没听进去。一次偶然的机会,顾佳回北京,数学微信无法正常编辑,王校让我尝试着编辑。最开始,我内心是一万个不愿意,首先语文不好的我,最怕编辑文章,其次,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就能把一个Word文档里的文字编辑成微信,什么秀米软件,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又知道这次肯定躲不过,就与王校“谈条件”,我只把实录写成文档,不编辑可以吗?没想到王校很爽快的答应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写完以后,王校笑着温柔的说“嗯,写的非常好,编辑成微信发布吧。”我整个人都蒙了,一晚上也没琢磨明白,哭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早地起来继续尝试着编辑,半天依旧没有成功,最终还是等顾佳半夜回来编辑的,这是我在团队里干的第一件有意义的大事情。
接下来,在王校像哄孩子一样的“诱骗”下,一篇接着一篇实录就诞生了。写实录对于我来说再也不是难事儿,俊杰开玩笑说到,“亚男,再也不用被王校逼着编辑微信了。”让我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自己写完第三篇实录时,王校发的朋友圈,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感激,因为自己被看见。很少如此赤裸裸的公开表扬一位老师的王校,竟然用这样的口吻给予我鼓励,我真的,真的......他就像我的父母一样鼓励着孩子气的我,让我越来越相信自己很适合做老师。
王校走后的半年,是我野蛮生长的时候,我开始细细地思考每一节课设计背后的原理,不懂就反反复复地听教研录音,线上询求王校帮助。备课时会把要达成的临时性共识变成问题,并反复琢磨如何问更准确简练,并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我还会预想孩子可能会如何回答,我应该如何应对。课后反思总结后写课堂实录。实录一发出来,王校,顾佳,俊杰都会表扬我,我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反反复复地看着他们的表扬,傻笑半天。这个时候,打开王校曾鼓励我发的所有朋友圈,眼泪夺眶而出,真的非常感谢王校曾在我不够成熟时,用对待孩子一样的耐心鼓励我。
确实如他说的,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他全力以赴的以适合我节奏的方式帮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是的,岁月证明,亚男那时的选择绝对没有错。
是的,我第二次的选择一定不是稀里糊涂的,王校,顾佳和俊杰给予我的肯定和认可,是我前进的主要动力,让我越来越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即使我知道这样子是不可以的,我不能永远活在别人的夸奖里,不能总往外求。但那一刻的我就是需要这些,此刻我想,我应该就是因为这些被看见,被肯定才做出的第二次的决定——运城国际。
(三)
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运城国际,本来是先实习半年,突然又被告知马上就要接班,王校说本来正在教二年级数学的我教二年级的橄榄树简直就是最好的安排,但是,但是,橄榄树的班主任是张老师呀,我表示很为难。王校安慰道,“没关系,反正班主任是张春燕,她会全力以赴地协助我。”
啊?张老师?你觉得与她搭班应该是更轻松,可是她却是我忐忑不安的最主要原因呀!她可是众所周知的榜样老师呀,我怎么能与她搭班呀?清楚地记得,在新乡刚教学时,张老师总是在小沙粒班办公,无形中给了我特别大的压力,每次进班前都要心理建设好久,甚至祈祷张老师不在班,张老师不在班。现在变成了我是她的副班,这......
张老师见我第一面就说,任课老师都说橄榄树太乱,没办法正常上课,接下来我们一起努力,让橄榄树变的更好,怎么样?我?愿意吗?当然愿意,而且对我来说,我根本不怕孩子折腾,我只怕张老师你呀,哈哈哈哈。
相处几天后发现孩子是真闹,但我喜欢,因为我也喜欢闹,我也喜欢疯玩。于是每天中午约他们喝花茶,顺便聊天,实则数学补差。补差后陪着他们一起回学生宿舍休息。大课间陪他们一起操场疯玩,周末我们一起约着看电影,吃汉堡,爬山。在很多人眼中比较闹腾的橄榄树,在我的数学课上从来不闹腾,而且还很积极,就这样,我们自然而然地建立了存在关系。
橄榄树的孩子闹,张老师更闹,她总能在平平无奇的事情上闹出大动静。印象最深的是海洋奇缘童话剧,她是真能折腾,好在我也十分乐意与她一起折腾。人物服装我们自己做,道具也是我们自己做,我们一起画毛伊的纹身衣,一起画非洲鼓,一起做能装下十几个人的船......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张老师,喜欢她的折腾,喜欢她的豪爽,喜欢她的认真......她的生命气质影响着我,她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直击我的内心,唤醒自己的一个教育梦,她说我是小树的“晃晃”,我认为她是我的晃晃,每次她都会在我需要她的时候,给予我帮助。
张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不知是因为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回忆,还是现在两人不搭班了,变淡了?还是最近太忙,无法沉静下来梳理自己的情感,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自己的共情能力慢慢变弱?又或者说自己越来越理性?我总觉得自己丢了什么,让我感觉害怕。(也许不是自己不喜欢回忆,而是自己越来越成熟,明白自己不能一直活在回忆和过去,而是站在当下,畅想未来。未来,我又将回归橄榄树,我充满信心,我充满期待)但是,我清醒的知道,这八年来,对我帮助和影响最大的就是她,以至于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形容这份感激。
于是再次打开以前稚嫩的文字,回忆着我与她的故事——
去年1月28日,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做了一个让自己都感到疯狂的决定! 一向本能选择逃避,渴望成为巨婴的我,选择了跟随王校来到运城国际,一切好像都是命中注定,一样的学科,一样的年级,一样可爱的孩子(用王校的话说,我没有浪费一天)唯一不一样的是环境的陌生,让我无数次偷偷地掉眼泪,但正是这个环境,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领导们”,以前见到领导,我是有多远躲多远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来了这里后,我会把他们当成我的家人!
每周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小厨房的小聚!每周五短暂的音乐会也成了我的期待。
周六的短途旅行也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我们一起爬山,一起唱歌。
就连共读都那么美好,我们在山顶上读,我们在山顶上唱。
就连教研都浪漫了起来。
总之,跟自己喜欢的一群人在一起干什么都是那么的幸福!
没有张老师,我都不敢想象刚来的这半年我是怎么过来的?每次生活中有疑惑时,教学中有困惑时,就会找她聊,每次聊完,豁然开朗。好多人,都说我们两个是绝配,我们两个会在梦里把彼此“变没”,正是因为我们彼此害怕失去对方,才会梦到这些奇怪的梦! 可爱的张老师在叙述如何把我变没时,还掉了眼泪,那一颗我超级感动,我感觉到了我在张老师心目中的分量! 其实说我们像,不如说,我们都有一颗赤裸裸的爱小树们的心! 没想到,短短的半年,虽然发生了很多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这些小怪物们竟让我如此的爱,在写期末评语时,几次被感动哭!一口气写了34份“情书”!
慢慢地,你在我心目中,不在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张老师,而是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大姐姐!慢慢地,我对你的而称呼由张老师变成了春燕老师,变成了春燕。无数次被你的故事感动,我一直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真的做不到!你成了我心目中的那束光,时刻提醒我,在我逃避困难时,我应该如何抉择。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在充满创造的运城国际。南明年会打破了我的美好生活。先来看看年会的照片吧,美丽,自信,洒脱,照片真的会骗人,它完全无法呈现年会前自己的恐惧,焦虑。
在年会举行前一个月,每每想起这件事,就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想暑假后就不去山西教学了,来逃避这次年会。演讲的那天早上,直接吓吐了,这绝不是开玩笑,是真吐了。吐完哭完就上台了,刚上台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当讲到最后一张PPT时,脑子才清醒过来,讲到最后一句话时,边讲边跳地蹦到了后台,而自己是毫无意识的,就这样,我一蹦成名。
索性这样的年会频率不高,但是数学教研频率高呀,周周有,那么我月月都得轮一次,每次教研课,都能把心提到嗓子眼儿,评课时会因为王校一句夸奖的话高兴好久,甚至会把他夸奖的话反反复复听,简直就是自己某段时间的助眠曲。教研虽会让自己内心紧张,但好在它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慢慢地就不再内心波澜。甚至后来,会因为王校指出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可以如何改进时欣喜半天,庆幸自己碰到了如此厉害的校长。
这一阶段中,与天真可爱的孩子之间的存在关系,与有热情热爱的同事之间的存在关系,专业的王校给予指点,让我越来越喜欢这所学校,甚至一度认为我也有一份热烈的教育梦想,王校的使命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办一所承续薪火的国际学校,我特别庆幸自己可以是其中一员。
(四)
入职的第四年,我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达到了顶峰。首先,自己不再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我有了自己的家,我可以在家里养自己喜欢的花,每天放学后,给它们浇水,看它们的变化是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以前说我的幸福是孩子给予的,而此阶段的幸福是因为我恋爱了,终于恋爱了。以前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在孩子那里,但现在孩子长大了,他们更需要的是我课堂上展示的课程魅力。那一年,是我对课程理解的爆发期,我开始跨年级代课,备课时我开始真正地关注一个观念的纵向发展,将相关章节的录音全部找到,一遍遍听。带着班级孩子缠着王校做前测,然后一遍遍听,学习如何与儿童做前测。当你对一个观念的纵向发展清楚后,当你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有了清楚地了解后,你在设计课程时,就能清楚地理解当下你要带着孩子到什么程度,未来我们可能要到哪里去。
随着自己对浪漫——精确——综合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我对脑图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以前我会把重点放在哪位孩子愿意去挑战,哪位孩子的脑图特别丰富。后来,我会聚焦脑图的本质,脑图是一章学习完的总结,是要做减法的,要清楚地明白本章的核心观念,本章的观念建构的重要节点,每个重要节点是如何建构的,每个节点的易错点和难点是什么?一章的未来是什么?如何解决未来问题。
后来,我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带着孩子们尝试新的挑战,写数学小论文,拍数学小视频。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就是从那时,我与我们班的孩子开启了真正的创造数学,发明数学。从最初的没听过论文是什么,到一两个先写起来。从描述观念建构的论文到真正的小组探索性论文。
有一次我曾这样激动过:
宋宋再次被这群可爱的孩子感动到。批阅完,哦,不对,应该是欣赏完孩子们作品的我,再次被孩子们感动到稀里哗啦。那一刻我冲进他们的教室,只想狠狠的拥抱每一位孩子与他们分享我心中的喜悦。冲进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正在认真的上课,我内心突然”堵”的慌,你知道吗? 就那种有无数的话想要表达,但又不能及时表达的堵。又或者说你对一个男孩子倾慕已久,有无数的话想与他交谈,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要向他表达爱意时,却看到了他与一位比自己优秀的女孩子谈笑风生的那种堵。我只好静静地看了每个孩子一眼,在心里抱了每个孩子,默默的离开了。回到座位上,再次翻阅每位孩子的作品,心情再次激动起来,再次冲动到想去教室拥抱每一位孩子,假如是春燕在上课,我定会在刚刚进去的那一刻实现我当下的小愿望,哪能让自己的兴奋如此被压制一次又一次。
随着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参与学校的课程宣讲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再也没有了南明年会时的焦虑,更多的是充实。每次准备课件时,都会把相关教研录音拿来反反复复听。我认为就是因为这样的梳理,让自己对课程理解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
(五)
随着自己对课程的喜欢,对王校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他对我的影响和帮助让我认为他应该是给予我第二次生命的人。我在运城国际的一次TED演讲,在大唐的一次TED演讲,晨山与亚军的订婚宴上,王校的发言对我的影响超过任何人,任何事情对我的影响,就是这些肯定让我没有任何顾虑的前行。他慢慢被我塑造成一个圣人,他是让我一辈子向往却永远无法触及的那束光。他什么难题他都会解,他什么领域的问题都明白,什么名与利在他眼里都是粪土。
不知何时起,我的内心开始慢慢有了变化,他好像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会与王瀚生气,他也会对老师有失去耐心的一刻,他有时有点固执,甚至会觉得他有时会有一点冷血......每次发现他的不完美,我会超级失落,他怎么可以这样。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王校并没有说自己如何如何完美,他并没有说每个人需要把本能层,情感层割舍,仅仅是我自己在观念上塑造了一个理型。圣人的形象被我一点点塑造又被我一点点摧毁,瞬间自己失去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教学?我开始痛苦,痛苦自己找不到教学的意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幸福不完整了。
当追寻意义无果的情况下,我又遭遇到了新的问题——中考。以前我坚信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考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模的成绩让我陷入深深的怀疑。那一刻,我开始焦虑,我开始埋怨学生的起点低;埋怨家长与学校目标不一致,有的对中考成绩毫无要求,有的对中考成绩过于看重;学生来自多个城市,在如此重要的复习时间,每隔几天就要请假,一请假就是一周;埋怨自己不会做难题......
付强老师的出现,让我下定决心,攻克中考难题,我开始各种熬夜刷视频学习做题技巧,将难题归类。两周时间,我便能做出大部分的难题了。但是,我发现,我的问题主要不是因为不会做难题,其实最重要的是不知道中考具体考什么?哪些考点是必考的?要人人过关的。于是我开启了各种刷中考真题,将所有类型题进行归类,我发现其实中考的考点真的不多,变来变去都是一个考点。每整理出一个考点的不同考题,内心就会踏实一点点。
我发现科学计数法一定会考,但总有人错,以前我会将其归为粗心,后来对话后发现,有时候他会看错数字后面的单位,甚至有人竟然不知道万,亿应该是10的几次方;对于指数为负时他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做?当涉及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时,他会将底数相乘等一系列错误。于是我将所有类型的科学计数法的题进行一一归类,然后人人到我这里过关。
根的判别式如何出题?以前我会把这几道题看作完全不同的题,但现在我会觉得这几道题是一个题,就是考∆的。我会将这一类的题放在一起去讨论,孩子们惊讶地说,这些题竟然是一个考点?太神奇了!当我们能站在出题人之前去思考每个考点的变形,那么,他肯定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一开始,对于班里一做求阴影部分面积就错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多找点类型题让他们多练,找感觉,但效果并不好。随着我做的题越来越多,我发现这种类型题其实很简单,大部分情况都是要先找到阴影部分圆弧所在的扇形,也就是将阴影部分分为扇形面积减去多边形的面积。有了这样的思路,就不会盲目的凭感觉分割了,而是有方向,有目的地分割。
这样的做题技巧太多太多了,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当自己对中考试题越来越熟悉,自己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可以把学生带的更好。果然,在二模时,我自己竟然考了满分,学生的平均分也提了十几分。慢慢地,我对中考不那么惧怕了,我发现人容易焦虑时,一定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就像面对中考一样,当自己对中考一无所知时,自己内心是慌的,而且还容易将问题归因到外界。当自己对中考越来越了解,就不会那么焦虑,遇到问题,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当遇到问题时,我需要做的,且我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出发,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基于目前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设置他的最近发展区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于已有水平获得成就感。而对于自己不能左右的环境和他人,不能过于执拗,或者过于在乎外界的声音与评价。我们既然是人,就会有社会性,别人关注也是正常的,完全不理这种声音也是不可能的。太在乎外界声音,就会有压力,但是再想一想,哪个人活着没有压力呢。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面对压力做出自己的选择,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
在这次的初三之行中,我再次对游戏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要不要参加中考,肯定是要的,那么我们就要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一开始的焦虑就是一直会被游戏规则所约束,甚至不了解到底要靠什么,但是慢慢地,不再被这些所束缚,真正的享受其中,沉浸其中,感受自己的收获。在做基础题时,不再是一道又一道地做,而是归类,变型越来越得心应手。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以前看了毫无头绪,但现在一看便知道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如何应对这类题型。其实让我最最开心的是在与一个个孩子试卷分析时,我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老丢基础分,以前我会统称为太粗心。但后来,我明白他们每一种类型题为什么粗心错,比如,班里总是有人解错不等式组,我很困惑,为什么老错呢,与多个孩子聊完后,我终于明白他们老在哪些地方出错,如解每个不等式时,在演草纸上写原不等式时,总是将不等号方向抄错,或者将大于号抄成大于等于号。在解不等式时,等号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没有变。有孩子甚至在成功地将两个不等式解对后,在求两个不等式的交集时,不是数形结合找交集,而是随便写。
当聊完以后,我特别兴奋,特别开心此刻自己的变化,我不再埋怨孩子你怎么总是那么粗心。因为我终于知道每个我认为不该失分的地方他们到底是如何失分的,只有自己真正地理解了他们的易错点,我才能在对话中帮助他们尽量避免犯错。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再患得患失,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越来越享受其中。以致于我现在也不会太聚焦中考是否能考好,不过度聚焦结果,心情愉悦的关注过程。
最初,我还在因为班里平时数学最好的几位学生考不了高成绩而疑惑,甚至会怀疑我们贞元的数学课程系统真的对吗?现在这个问题也基本想明白了,平时我们数学强调的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探索式的挑战未知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平时更注重纵向性探索创造式的学习。而中考中的综合性的难题或压轴题是偏横向的,那么,他们应对这些难题的经验就比较少。但是,这些孩子对这一类的难题也是非常有兴趣的,那么,我们就在短暂的时间里去稍微聚焦一下,他们做难题的能力很快就有所提升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再害怕接下来带橄榄树了,甚至有了期待。我期待着真正的做到以终为始的课程设计,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带着学生好好玩,尽情地创造;哪些地方每位学生是要踏踏实实地落下来,就必须落下来;哪些地方是难点,可以带着哪些学生去挑战,而不是等到二轮复习时,才去培养做压轴题的能力。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焦虑大可不必,我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基础考点弄明白,把难题的做题技巧也弄明白。以前,王校总说把建构弄清楚很难,做题技巧很简单,这个时候想想确实如此。所有注重向内的东西都是远远难于向外的东西,就如同我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这个大问题,已经快两年了,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现在想想,做人做事好像就是如此,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想好了再去做,也许就是我这样稀里糊涂地上路,然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从而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如果仅仅停留在兴趣层,一定也会出问题。自己在入职后的几年中感觉非常好,觉得自己过的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每天与孩子打交道非常开心,同事关系也非常好,没有任何的尔虞我诈,每天沉迷于课程的魅力,课程逻辑也越来越清楚。但是,突然在去年,我觉的自己不幸福了,不完整了,我很痛苦。每天在与孩子互动时我是兴奋的,做课程时更是兴奋的,但就是内心没有了以前的快乐,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学生,爱课程,爱教育。纠结了很久很久,一直找不到答案。在跟着孩子们一起学阳明课程时,内心疑惑得到了一点点的澄清,我坚信自己对教育是喜欢的,毋庸置疑。但是我并没有真正的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因此风平浪静时,一切都好,一旦出现困难时,自己就想逃避,就想换个工作,甚至不工作多好。接下来,就是生自己的气,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困难就逃避呢?如果是春燕,她一定不会逃避的,如果是俊杰,她也不会逃避,越想越对自己失望,以至于很久自己无法很好地接纳当下的自己。
意义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我总想像自然科学一样给意义下个确定的定义,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朝着它去努力,寻求找意义的方法与策略。找寻了很久,我发现意义为何物这样的根本性大问题没有确定的定义,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我领会到哪里?可能就活在哪一层。我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看到这个问题,直面这个问题,我不再回避这个问题,接纳当下的自己。一开始,我总是试图在问题的外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现在意识到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从小的生活环境让我习惯了庸常,把平庸当成生活本身,从来不会追问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每次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自己就想逃避,心想平庸着活着多好。真正的追求意义首先是一个内修的过程,层层超越的过程。内修同时又伴随着外推,也就是不断地在事上磨的过程,没有什么快速有效的方法。那么,事上磨的过程,必然会遭遇困难,我要直视困难,尽力解决当下困难,不能解决,寻求帮助。一点点突破自己,这应该就是寻找意义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意义是否也是这样呢?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老师需要想尽一切办法、策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在这一方面,我总是有特别多的方法与策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经过反思后,那些方法与策略最初是偏外的,随着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我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使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经验尝试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我们的学科魅力,从而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到了初中,班级进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一直到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甚至因为害怕数学,而害怕我这个数学老师。以前我会归因于学生年龄太大,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害怕数学,从而与其建立存在关系很难。因为数学太弱,导致他无法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何谈数学兴趣呢?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归因有失偏颇,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她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么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包括与他们相处的方法与策略也应该有所差异。因此,我不能简单地拿着对待小学生的方式对待初中生。
慢慢地,几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的越来越积极,我认为他对数学有了兴趣,但她始终说自己不喜欢数学,我就很疑惑,怎么会呢?我觉得她不讨厌数学呀,怎么会不喜欢呢?我的世界好像除了黑就是白,只要不讨厌那就是喜欢,现在我终于理解了,那不叫兴趣,这最多能称之为相对兴趣。她每天在积极的学习,积极的回答问题,积极的完成作业,只是为了满足家长和老师对她的期待,或者说有一个外在的中考目标,而不是对学习本身,学习内容和方式感兴趣。那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就不对呢?首先,我应该明白这是一个正常的表现,但我不能去强化学生的这种心理结构。因为他此刻追求的都是外在的目标,而外在的目标是永无止尽的,很快他就会遭遇到天花板,就会丧失意义感。我应该学着在反思的基础之上,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
那我又应该如何更专业的引导他们走更远呢?这都是我接下来应该努力聚焦的方向。所以我期待接下来通过共读经典,更加了解青春期的学生,因为只有我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才能基于他,发展他。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加下功夫,竭尽全力地揭示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真正地像一个数学学家一样发明数学,创造数学。
回顾了自己每年的课程总结,发现自己真的变了,从那个动不动就感动的稀里哗啦变成了现在可以平稳地对待毕业季。不再是仅仅对课程感兴趣,现在更多的是对人感兴趣。通过回忆与反思,让自己活得更加清晰,清晰的期待我的将来。
伴随着与这两位小树的故事期待接下来更多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