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小编是完美主义的非正常心理的作怪!
啊,这家蛋糕好好吃~好纠结,那么多我该吃哪一个呢?巧克力?抹茶?轻芝士?……让我想想
……10min后,我到底吃什么,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算了……?
此情此景,是否倍感熟悉?一遇到选择就纠结,耗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不说,最后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总觉得没被选的会更好,口袋里面恨不得揣枚银币,一切听天由命。如果,你总是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可能碰上了“选择恐惧症”!!!先来看个小故事~
十四世纪的哲学家杰·布里丹提出了“布里丹之驴”:一头毛驴走得又饥又渴,主人把它放在两堆稻草中间,分别是一大堆干草料和一小堆新鲜嫩草,它既想吃饱,又想吃嫩草,于是不停地往返于两堆草料之间,结果活活饿死了。
数十年的研究已经清晰表明,大多数人都和这头驴子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要选什么”。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要做出的选择至少不低于70个,小到日用品的选择,大到人生选择。面对选择,大多数人都表现出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关于“选择恐惧症”,国内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有过这种现象,50%的人身边有害怕选择的人。
那么该如何摆脱选择恐惧呢?首先了解症因是关键。
“选择恐惧症”不是病
选择恐惧症,也叫选择困难症。是指人在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要做出决定的时候显得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通俗的讲,就是面对选择犹犹豫豫,难以做出决定。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教授瓦尔特考夫曼,首次将做决定的恐惧称为“选择恐惧症”,尽管有着哲学的光环,但是医学上并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心理专家指出:选择恐惧其实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是一种强迫心理。
《每日邮报》曾发表观点:选择困难虽然是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之一,但是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老是在做与不做之间衡量,长此以往,很容易引起心理焦虑,心慌、气短,影响睡眠,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严重的可能会致癌。
选择恐惧症可大可小,小则怡情,大则要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一头罹患选择恐惧症的“糟糕的驴”呢?作为同患选择恐惧症的你我,又该如何克服?
“选择恐惧症”从何而来
选择恐惧症的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1、能力不够信心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是不擅长的领域,对有些人来说选择衣服甚至比选择职业更困难,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讲,情况可能刚好相反。而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显得难以选择也是正常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在某个领域的信息储备情况。
对选择结果的过分担心,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以往令人沮丧的选择经历都有可能导致选择恐惧。
2、对完美的更高追求
就像张爱玲经典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娶了红玫瑰,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成了袖口的饭粒黏子,红的却是心口的朱砂痣。当我们面对两个相差无几的选项,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会为放弃的那个选择感到遗憾可惜,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选择恐惧症很多同时是完美主义者,往往要求自己的选择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但现实是,就像那句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物质丰富种类多样化
就在四十年前,大部分中国人还穿着类似的衣服、看着同样的报纸和同一个频道,用着同一个牌子的牙膏。但四十年后的今天,有近十万种服装品牌、几十万媒体和自媒体以及无数的电视频道。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社会,它炸瘫了我们糟糕的选择功能,让我们事事纠结。
了解了症因,我们就根据以上症因,对症下药。
“选择恐惧症”小药方
选择恐惧症很多并不能成为心理疾病,只能说是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存在一些障碍,我们可以尝试很多方式来进行自我调整。
1、区别关键决定和其他决定
我家楼下出门左转和右转各有垃圾桶,早上出门我该把垃圾扔到哪个里面呢?购物车里放着好几件好看的裙子,看了半个小时,到底买哪个呢?潮汕砂锅粥很好吃,沙县小吃也很不错,今天中午吃哪个呢?
事实上,这些选择一点都不重要。在小事上求完美是最耗费精力的,因为大部分时候,你花的时间成本和浪费的好心情都比选择带来的好处多。
据说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常年穿灰色T恤,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面对“每天早上起来穿什么”这样的问题,他认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他花心思去考虑。
凡是自己不在意、但是能控制的小事,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一个模式,然后迅速习惯化、大众化、标配化。你的独特性,在你在意的领域展现就好。
2、选项精简精简再精简
有营销公司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超市门口分别陈列了AB两组果酱的试吃推广平台,所不同的是数量——A组有6种,B组有24种,选择更多。结果一天下来,B组的试吃人数比A组多20%,但是A组尝后购买的人数达到30% ,是B组的6倍。
当宝洁公司将海飞丝洗发水从26种降为15种时,销售额上升了10%。金猫公司停止了卖的最差的10种猫砂的销售,盈利上升了87%。
事实证明,人们认为自己喜欢更多的选择,但其实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太多。选择过多,我们会因害怕选错而不选。对于大脑来说,选择本身就是个负担,能少选就少选,能精简就精简。
3、放弃追求“最优选项”
社会科学家Barry Schwartz通过心理和行为研究发现,虽然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然而实际的情况从来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生活是复杂的,消费世界的选择是无穷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有限的。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曾经观察到,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佳选项而破产。
Barry Schwartz是这位经济学家的读者,他指出,人类现在面临的巨量选项,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越来越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们变成这样的“最大化追求者”,无休止地寻找更好的选择——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却更容易觉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
4、实际行动找答案
我们受着同一种教育,刷同一个潮剧,转同一个爆点……但是当我们需要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却惊恐的发现,我们完全没有关于自我的标准和原始数据。
这种缺乏在没有选择、随大流的事情上还能混过去,但当我们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并无标准,事事纠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实际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但如果你都没有在跷跷板上走一遍,又怎能知道中心点在哪里呢?要不要去创业?其实你跟创业团队义务混几天,体验下变化的刺激。要不要去那个城市?背个包请个假去找同学呆上4天,感受下大城市的魅力与压力,你就懂了。
最后,是不是很多人也和小编一样,花过很多冤枉钱,走过很多弯路,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许来个简单粗暴的模板最凑效。
选择恐惧症的自我调整
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分析出自己为何害怕选择,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还是因为自己拒绝成长,或者说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依赖。
第二,要学会改变自己,只要我们分析出自己,那么我们就要以根据自己的分析,来对自己进行改变与完善,比如说我想做哪些改变,为什么要改变,如何去改变?
第三:多和大大咧咧的人、爽朗的人接触,看看他们面对选择时是怎样做的,凡事要看开 想的不要太多,不要太复杂,每个选择都有利与弊,要坦然、欣然的接受
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是双面性的,没有完全正确与完全错误的选择,主要是看你怎么去看待,认知的方式不同,那么你对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说面对选择时,并不需要考虑太多,需要考虑太大的一些是相差不大的两种或者多种选择,如果两种或者多种选择之中的区别很多,谁好谁坏能一目了然,那你做选择时也不是很痛苦。既然是因为两种或者多种选择之间的区别不大,那么选择时你也不用太为难。
去还是不去的时候,去!
买还是不买的时候,不要买!
说还是不说的时候,不要说!
给还是不给的时候,给!
吃还是不吃的时候,别吃!
小编也是选择恐惧症,现在也渐渐克服了,希望你也能快快克服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