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留言后他很快给我回来语音电话。寒暄几句,知道他阳过之后已经全部回复,目前在昌平家,于23才开学。
汇报本学期我计划启动开题,目前还只是大致有想法,处于有同学已经开题,自己脑子里感觉没有长进,没有存货,开始有压力的须启动开题的时候了。老师说了不用着急,可以先看看年前发的几个文件,固定一下选题,等有些大致成熟想法之后,见面交流。
每次说到自己的焦虑时候,都能被老师一句没大有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治愈,我想老师是用这个办法在缓解我们这些颤巍巍学生的焦虑,在卸下身上精神担负的同时,让我们循序渐进的步入一场大型战斗,而不是如同一股脑激励起来的无序作战。我知道这样“没事儿”的一句话对我有一种温和的力量。虽然我也不能确信有事儿还是没事儿,每次听过之后,会收获一段时间的安静,当然还是不敢真信是没事儿的,还是要一天一天的投入去看书听书整理文献。
我请教关于职教高考的问题,他说这一个逐渐在往全面完善里设计的制度,对于一个独立的职教体系构建形成全面的支撑,而职普融通也是必然,有些高校已经提出我们早就是应用型大学了,你们还在说要转型和新建,所以未来职教与普教又是界限不明显的存在了。因为应用型本科份额越来越大,职教高考覆盖范围加大之后,必然学生选择余地大,普通本科生和职教本科生在待遇上区别消失之后,职业教育就会充分对接本科教育了。
说到继续教育的问题,我正好看了孙继业副省长的一篇职教高地升级版的文章,提出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职业学校是承担重要分工,特别是高职教育下沉县域,培养新型农人,培养其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能力,李老师也说是大农场经济也需要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这是必然。当然这个地方可以独立研究的纬度较难以确定,但也是研究的方向。我也主动要求了继续教育领域的研究如果有项目的话,申请加入,李老师答应了。
再说到这个年度我的工作的时候,他谈到已经关照师妹做些仔细的帮助,并与她通话细说了一些细节,让她上心,李老师正是对我的情况给予最大细节的关心帮助了。
放下电话,我大约理了一下方向。恰逢产教融合研究院的冯院长给我来了电话,发了一份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论文框架,让我提提意见。我给他反馈了两条意见并建议了阅读书目。
这个交流冯院长提出对省里的双师标准说了一些看法。也进一步激发了我要么研究学校关键能力,要么在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管理上面保持一下关注,查阅一下文献,定定题目。
网友评论